放少许糖,酱油煮开,放入牛肉,收汁起锅,凉以后切片,食用。
这里杨曼想起了一些故事。
为什么大侠进门都喊“小二,
来两斤牛肉”而不是两斤猪肉。
肉类里,猪肉是最贱的。
三牲排名,牛羊猪。
宋代苏东坡喜欢吃猪肉,因此还被人看不起。
宋朝的猪很忧伤。
不止是黄州的猪肉廉价,事实上,整个大宋的猪肉基本都是“价贱如泥土”,非但贵人不肯吃,连平民也看不上它。
当然了,其实猪也不是“生而低贱”,《国语》有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说明猪一开始的地位也不低,位列“三牲”之一,而猪之所以被“贬值”,还得说到宋之前的唐朝,
李唐家族本质为胡人汉化,喜牛羊,由此,官方用肉,也以牛羊为贵,而民间的喜好往往又容易受宫廷影响,由此,自唐代始,猪地位一低再低,宋代延续对猪的偏见,渐渐的,可怜的猪就沦落到了“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的地步。
由于猪地位低下,宋朝吃猪肉其实是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齿的,由此,我们也才能看到苏东坡写下“饱得自家君莫管”一句,直白地表达自己对于猪肉的喜好。也是,好吃能吃饱就好,哪还管什么肉的贵贱呢?
那么,苏东坡为何对猪肉情有独钟呢?
苏东坡喜好猪肉一事流传甚广,并见于许多宋代文人的著作中,例如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就提到“东坡性喜嗜猪。”
二来,苏轼官运坎坷,在“乌台诗案”后,虽在王安石等人保护下留下一命,却也被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吃猪肉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再有,苏轼认识到,猪肉也可以成为美味佳肴,能使百姓餐桌上增加一道廉价的美味肉食,何乐而不为?
贱,是因为常见。不管在什么时代,常见的东西,都不会让人产生珍惜的感情。人就是这样,从不待见“常见”。人也是虚荣的生物,喜欢用“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大侠不喜欢吃猪肉,也是这样的道理。猪肉实在太贱、太日常了,不符合侠客的江湖身份。
《金平梅》里,西门的相好,宋惠莲一根柴火,烧了一个好猪头。
她这猪肉,是烧得“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宋惠莲整饬这猪头,得花一两个小时。
一两个小时对妇女来说,不算什么,对侠客而言,就是要了命。侠客的时间宝贵,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吃上一顿饭,追兵都杀到家门口来了。所以,侠客都喜欢吃牛肉。
熟牛肉比熟猪肉好保存,切起来一热,或者直接当作冷菜来吃,也是可以的。在紧迫的时间里,牛肉是上佳选择。
侠客起源于刺客。刺客是什么?是落魄贵族的家客,是一群脱离了土地的人。
落魄贵族,是有复仇的使命的,但不能自己动手。自己动手,便不是贵族作风,得请亡命之徒。荆轲、高渐离就是这类人。
刺客是对强权的绝望反抗。因为绝望,所以格外动人。但正是格外动人,所以被后人寄托了不切实际的希望。徐浩峰说,武侠是民间的口头惩罚游戏。身边有坏人,把自己欺负得不行了,实在受不了了,便幻想着武功高强的人来行侠仗义。
在幻想中寻求正义和胜利,也预示着社会正在失衡。因为幻想其实并没有消除内心的仇恨,只是延缓了。
怨恨不除,再往下一步,便是付诸行动了。古典农业社会里,牛是极其重要的劳动力。吃牛肉,不常见。除非家里的牛出了意外——被水淹死,被雷劈死农民们才有机会吃牛肉。杀了牛,便意味着脱离农民的身份,再啖其肉,简直就是像旧社会示威。小二,来两斤牛肉。这是极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