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华人人口很少(约占 3.5),而且侨生占有优势,再者战前荷兰又很警惕本
国殖民地内华人政治活动的高涨,因此华人的排斥日货运动未能转化为政治上的反日游击
运动。
(6)最后可以指出,在民众运动中能够使积极的反日形势高涨的要素很少,这一点
与(2)有关。特别是在爪哇,民众之间朴素的亲日感情及日方各种各样的“舆论工作”
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西加里曼丹社会与日本军政
庞提纳克事件的最大特点是,事件本身在以反日起义的形式爆发之前便被日军封杀
了。进一步说,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日本治安当局(海军特别警察队)在知道有起义
计划的前提下,对可疑分子采取了预防性镇压的形式。
这一点与勿里达事件和新加帕尔纳(sgarna)事件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同样是被
日军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但勿里达事件和新加帕尔纳事件是在具有一定的目的和领导之下
组织、发生的。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种奇怪的“事件”会在庞提纳克发生呢?关于这一点,首先拟从
西加里曼丹这一地区所具有的特性及统治该地区的海军的统治方针等侧面来加以考察。
1.西加里曼丹社会的特性
战前,荷兰当局在人口稀少的这个地区,保留并利用了传统首长(政治的、宗教的),将全州分为 12 个自治领域进行了间接统治。另外,在教育方面,与爪哇不同,接受了西
欧教育的“开明”知识分子的人数也很少。进而,应该说是民族主义的萌芽、旨在地区和
种族一体化的认同的形成也很迟,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印尼的主要四岛中,可以说该地区
是政治上最“落后”的地区。
考虑到这种情况,可以说战前在西加里曼丹地区,一小撮统治阶层、知识分子之间积
极的反荷感情并没有高涨,何况将日本视为“解放者”的契机极小。
从社会经济的侧面来看,其最大的特色(尤其是州府庞提纳克市)是华人人口比重很
高,且与印尼的其他地区相比,华人的“土着化”现象很明显。根据 1930 年的荷属印度
的人口普查结果,华人人口为 108 万人,约占该州人口的 13。而其中约 75是荷属印
度出生者。
进而从表 1 可以看出,农村居住者的比率极高也是一个特征。总的加起约100万。
该数字显示,在基本上没有欧洲大企业投资的西加里曼丹州的农业(以椰子、胡椒、橡胶、黑儿茶等小规模经营为主)中,华人与印尼人一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该地可以说是“(华人)基本上已土着化、构成基本社会的一员、形成了荷属印度的特殊华侨地区”的一个事例。
进而在与外部经济的关系中,一部分华人商人与其说在加里曼丹岛内的南加里曼丹或英属婆罗洲,不如说在马来亚(新加坡)、西爪哇、南苏门答腊等形成了一个经济圈,在西加里曼丹、爪哇、马来亚的三角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反映了这种人口学、经济地理学的特殊性,在文化方面州府庞提纳克受新加坡的影响比爪哇更加强烈。因此,在日中关系进入全面战争的状态后,来自华人进行排斥日货运动的中心地新加坡的、通过广播及报纸等的宣传活动的影响也是极为强烈的。其状态是“随着事变的扩大,当地华侨的对日感情日趋恶化……虽然没有特别组织的抵制活动,但事态
却在默默地进展着”。
上述两点、即荷兰对西加里曼丹的统治状态和华人影响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