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2 / 4)

本军政影响的这两个国家,在独立后的 20 世纪 50 年代后半期以后,军部受到了国政中枢

的影响。应该注意的是,两国政府军在自己编篡的“正史”中分别将上述的起义定为民族

主义的义举,并作为加强自己的统治的正统性的根据。

(4)上述各种运动多多少少是出于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动机,而军政所带来的严酷

的社会经济条件或文化摩擦的因素也起到了作用,可以说是“自然发生”的民众的抵抗运

动。在美国的强制销售、征用劳务人员等社会不稳定的背景下,教地方领导人所主

导的西爪哇、新加巴尔纳事件(1944 年 2 月)可以说是其典型事例。

(5)这种类型的“抗日运动”像本文所述的庞提纳克事件那样,日本方面认为有反

日起义乃至亲联军活动,事前便对此加以镇压。

下面主要以印尼为对象,整理一下日本军政时期所发生的抵抗运动的特征。如果按照

上述分类,第三种或第四种类型的运动较多,庞提纳克事件那样的第五种及第一种类型次

之,但第二种类型基本上没有见到。其主要原因可以说有如下几点。

(1)在日本军政开始实施的近两年前,荷兰本国政府亡命到了伦敦(1940 年 5 月)。

为此,无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实施对殖民地的防卫,对英美的依赖程度极大。另外,荷兰历

来标榜中立外交,因此殖民地的军事力量(荷属印度军)的主要职能与其说是防备外敌的

侵略,不如说是维持国内治安。因此,能够组织充分有效的与日本对抗的军事力量的能力

是很弱的。

从政治的观点来看,荷兰在开战前夜做出了可满足民族主义者要求的一定的让步,没

有采取形成支持荷兰局势的积极措施。政府将极少数的着名民族主义者录用为高级官吏,但这种措施反而引起了大多数民族主义者的反感。总之,在爪哇多少有些意义的荷兰的抗日第五纵队活动,仅仅是出于利用阿米尔·沙里夫丁。但尚未对日本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打

击之前便被镇压了。

(2)其次,在战前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之间,可以说对日本表示了较大的好感。在印

尼,并没有越南的东游运动或菲律宾革命的部分领导人所具有的那些与日本之间的具体关

系及由此产生的挫折经历。另一方面,日俄战争以后,许多人认为要将日本作为亚洲近代

化的模式加以积极的评价。

这种亲日感情即使经历了日本的台湾、朝鲜的殖民统治或日中战争,也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不如说部分主要政党大印尼党(pardra)等有着很强的利用日本南进对荷兰施加

压力的战术。从结果来看,在分析日本对外政策本质时抱着某种“乐观”情绪,缺乏将日

本的南进作为新的殖民主义来把握的观点。

(3)这一点与下列这种情况也有很深的关系,即:哈达、沙赫利尔等持西欧社会主

义观点的知识分子——政治领导人在流放中,或共产党被定为非法组织,大部分旧党员没

有机会在国内从事政治活动。

(4)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在战前,急进的农民运动趋于活跃的机会相对较小。当

然,荷兰当局极度警惕农村地区的政治化,而在印尼全国,如菲律宾、越南等所看到的那

样,农村社会的阶级分裂并不太严重,可以说这些都是难以组织急进的政治运动的原因。

(5)在马来亚等,站在抗日运动前列的是对日本的中国政策持批评态度的华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