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多点到的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上,许乐等人路过一条古老的泗河,北面与村庄邻近,中间有一条东西向洼沟,许虹下了车跟大家说道,“这就是泗河”,听着许虹说的泗河,许乐不禁想起了师爷,也是叫“四河”啊,到底是啥意思呢?
王因遗址南北长约三零零米,东西宽约二零零米,总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其保护范围以保护标志碑为基点,向东一零零米、西一零零米、南三零零米,建设控制带为保护范围外缘向四周延伸各五零米,外缘面积也有一二万平方米。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遗址,它的发掘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会性质了依据。
徐水波给大家介绍着,“遗址东二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共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一零一八零平方米,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八九九座,房址一四座,灰坑四二三座。除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外,还出土了不少的动物遗骸等。
王因遗址分为五层,二至四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层,第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层。王因遗址墓葬全部出在大汶口文化层中,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合葬和二次合葬占一定比例,侧身和曲肢葬为数较少。”
大家看着这些葬穴,看着人的模样,“为什么都是合葬啊”?
许虹一下就笑了,“师叔,我跟您说,我觉得大洪水是持续的,当然这个持续是指从大历史周期来看啊”,许乐点着头,看着这些不同分期的泥土,用手摸了摸!
“王因遗址墓葬区是全国最大的史前墓之一和发现墓葬最多的氏族公共墓。王因遗址的发掘以墓葬区为主,尚有大面积的生活区保存完整。王因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墓葬随葬品以及亚热带动物遗骸,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王因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从而对确立两种文化的传承关系,了非常关键的层依据”。
徐水波说完之后,看了一下许虹,“你接着来”!
“师叔,我觉得咱们估晚了,它应该是北辛文化向大汶口文化过渡的表现。最早的文化现象甚至可能早于北辛,或为后李晚期。大概一直到最后,才算过渡到大汶口文化。而且,它的大汶口文化面貌并不典型。”
“为什么”?许乐问道!
“您看”,许虹指着对面的村庄,“兖州处齐鲁省中部略偏西,泰沂山脉的西南侧,境内除有一座不高的嵫阳山外,全境势仅西北部略高,其余均为冲积平原。遗址东四公里为泗河,遗址北侧距王因村约一五零米。遗址与王因村隔一条似沟洼,层结构存有砂石层,应为一条曾经的古河道。遗址位于隆起高的最高处,遗址的核心位置比周边高一.五米,在此等高线范围内正好是遗址的核心区域,只有西区、南区和北区西北的一小部分位于一米与一.五米等高线之间。遗址中最早的房子四座都在北区的t二六六、t二六七两个探方范围内,探方的位置又位于北区的最南面,与中区仅隔一条道路,正是由于道路的压占才把遗址分为中区和北区的,实际上还是应该把本遗址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正确理解文化遗存的分布。”
许乐点点头,这个没问题!
“从几个层剖面看,王因遗址的北、中、南、西四个区域都是四层堆积,好像各层形成的时代和机制相同,实则,各区层堆积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时间也各不相同。
北区有些探方中出现第五层堆积,这里是遗址中堆积层次最多的方。北区虽然只有局部存在第五层,它出现的位置在探方t二六六和t二六零及其以南,且尚未到尽头,土褐灰色,厚约一零~五零厘米。说明当时北区此曾被冲刷,土色是河湖相堆积。据南北向的层剖面显示,这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