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桥观将军衙署(3 / 4)

左侧或右侧,又各建一便门,是北部边疆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将军衙署是绥远城内最高的军政指挥部,亦是当时漠南蒙古地区的最大建筑,是一座六进四院庑殿式砖木结构的建筑群。它位于城区南北中轴线中心区,占地面积为22500多平方米。在衙署东北面是绥远城的钟鼓楼,是三重五楹式样,它的第一层楼上悬有‘左钟、右鼓’;第二层上悬有‘帝城云里’巨匾一块,为绥远城将军‘定安手书’;最上层为玉皇阁。绥远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教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演武厅和‘大校场’现为内蒙古人民政府原驻地。演武厅和大校场原为驻防将军平时检阅和操练八旗兵的大操场,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原有官厅及点将台等设置。每年于秋季霜降前3日,八旗官兵还会去绥远城北门外哈尔沁沟口(可能是今新城区哈拉沁,即呼哈路一直往北处)演炮10日。此外每年的春秋季,会在大校场例行军事操演,加强军备能力。乾隆年间,在这里共布防八旗官兵近8000名,后来才逐渐裁汰。”

“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第一位绥远将军王昌亲自督建绥远城开始到最后一位将军坤岫止,历时174年,共有67位将军、20位都统出任绥远城,其中任期最长的是第58任将军克蒙额,共任职11年,并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题了“屏藩朔漠”的石匾。民国后,从1912年10月张绍曾任新体制的绥远城署将军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20届18位军政领导人在此任职,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两次受任。后来董其武、徐永昌、傅作义、乌兰夫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此办公,将军衙署也一度是绥远省政府、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场所。直到2002年,内蒙古清将军衙署博物院才正式接管将军衙署。”

“清将军衙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意义。在清朝,全国共设了13处驻防将军,常设驻防将军只有2处,即今天的西宁和。目前全国遗留的将军衙署遗址只有3处,将军衙署则是最完整、保存最好的一处,而且其所在绥远城是国内唯一的一座清代由满、蒙、汉、八旗官兵联合驻防的城市,这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和清朝边疆驻防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将军衙署200多年的历史,它一度是中国北方地区军事和政治的‘心脏’,这从绥远将军的地位及其官衙建筑规格可以窥见一斑。将军衙署是严格按照清廷一品封疆大吏的规格建造的,绥远将军是正一品官职,相对于清廷其他的边疆驻防将军都是二品官职来讲,绥远将军地位无疑较高。尤其是第一任将军王昌,除了统率绥远城八旗官兵,还兼管山西右卫驻防官兵和归化城土默特官兵,一旦军情紧急,还可以调动大同和宣化二镇的绿营兵。民间传说,山西刘巡抚曾是王昌旧日同僚,且都平级,他路过绥远便以平级的官场礼节去拜访刚上任的将军王昌,哪知绥远将军位高权重,级别要高于他,因此受了王昌冷遇,回到山西竟然被气死了。”

“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绥远城’给世人留下的记忆除了被文字和图片记载的以外,能够看到、摸到的记忆也就仅有内蒙古党委原办公旧址周边的一段古城墙了,走在北垣街上,还可以与之并行百米,体会片刻与历史握手的凝重感。至今,在这段四面相环的城墙四角上,仍然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武警和执勤的岗楼。只可惜的时,更多这座城池的许多代表性建筑,已经在历史上那场浩浩荡荡的运动以及后续的若干年代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毁得不剩一砖一瓦,试想如果能够将这些文物古迹完整地保留下来,那么对于活在当下的呼市人以及来呼市的外地人来说,那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可以为呼市提升历史文化底蕴的实物又会丰富很多。只可惜,只可惜,都没了!”

讲到这里,我感觉车子已经开始爬坡了。转身回头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