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作为皇室龙兴之地,当地的文人引以为荣,对于北唐国事抱有极强烈的责任感,仿佛这北唐天下,都是他们北海的。正出于这种特殊情愫,他们才敢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到底。
他们反对改立皇后,并非跟武清仪有私怨。
按儒家传统观念,太祖无故抛弃妻子,喜新厌旧,是为不义;无视父母之命,气得太后逝去,是为不孝;一意孤行,将群臣谏言置若罔闻,是为不仁。
不仁不义不孝,这就是他们执著抗争的道德论据。
但武清仪勾结二先生,以强大的阴谋权术,挫败了他们的凛然大义,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这令他们对武清仪产生前所未有的愤怒,以及忌惮。
阴鸷狡诈,不择手段,北唐落在这样的女人手里,哪还了得?
于是,当朝堂拥立武后的呼声愈发高涨时,北海文人联名上书,力排众议,捍卫高家的皇权。
他们集合万人血书,列举十条理由,誓死力争。
此书慷慨激越,气贯长虹,就是著名的讨武檄文。
趋炎附势者无数,唯有北海,死守高唐!
但今非昔比,武清仪已执掌朝权,得到争立新君的群臣拥戴,有恃无恐。
她彻底怒了。你们写万人血书?那我就让你们鲜血枯竭!
在萧铁伞率领下,雪影卫夤夜奔袭北海,按照血书上的名单,将上万读书人全部杀害,无一幸免。一夜之间,北海血流成河!
举世震惊。北唐臣民战战兢兢,再不敢言。
一将功成万骨枯,践踏着无数人的鲜血,武清仪强势登基。
任天行案,高澄案,北海案,这三桩血案的遇害者,少说也有五万人,无不是北唐的精英俊杰。在女帝窃取皇权的阴谋里,他们都成了悲惨的垫脚石。
血的教训证明,空有一腔正气,永远斗不过权谋诡计。
而在北海案中,忠贞不屈的是北海书院,出手杀人的是董仲舒,他坐镇的终南书院自然就成了武唐的拥趸。
女帝领教过北海文人的骨气,颇为忌惮,再上北海乃高家祖地,如果再进一步打压北海,赶尽杀绝,等于告诉天下人,她对高家历代帝王并无敬意,甚至会激起怀疑她篡位的非议。
故而最近几年,她才对北海姑息容忍,不敢寻隙报复。
东西两党纷争,争的只是农商国策,一己之利。而南北争斗,则是围绕北唐国本,争一国之姓。
北海世代食高家之禄,文人气节坚贞,生生不息。有一点毫无疑问,未来朝堂若生变数,在册立储君之位时,他们会最坚定地站在高家一方,而非当朝武家。
这一点众所周知,因此,在殿前广场上,终南门人站在中央位置,如众星捧月。而北海弟子处于人群边缘,被其他书院隐隐隔离疏远,不受欢迎。
未几时,考生尽数到齐,宣文殿的铜门大开,任真率领礼部一众监考官走出,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任真站在台阶上,负手而立,扫视广场一眼,各处派系林立,不禁暗笑,儒家虽大,忙于勾心斗角,不过是一盘散沙。等到强敌来犯,再临时指望这群人团结,恐怕北唐危矣。
他目光流转,望向广场四周的角落。那里零星散布着一些年轻人,不像儒家书院一样,结成紧密团体,看他们衣饰各异,更像是没有门派的散修。
但是,这些人几乎都有同一个特点——手持佩剑。
“如今剑道衰颓,隐藏在西陲十万大山里,极少入世。他们敢来应试,替剑道撑撑场面,最好不过,省得无人呼应儒剑同修的主张,让我这个主考官太尴尬。”
他自嘲一笑,心里这么想着,当视线落在更后方的数人时,神情微凛。
有草鞋少年蹲在地上,虎背熊腰,耷拉着脑袋,不知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