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岭这里包抄过来。所以十里岭并不是一个长久停留之地,这一点李子元还是有清楚认识的。走是必然的,只是下一步该向那个方向转移,李子元却是一时拿不准主意。
北面壶北与壶关交界处的日伪军全部南下,还是只有这一部分南下。周边其他方向的日伪军,部署调整如何眼下却是都不清楚。最关键的敌情变化无法即时掌握,让李子元这个决心就很难下。
自己派出的侦察员,到目前为止不仅没有找到壶关境内的兄弟部队,居然连地方民兵都没有见到一个。这十里岭一带不是深山老林,虽说也是山区,可也不是那种人烟稀少的地区。据李子元所知,十里岭地区是壶关兄弟部队一个主要的活动区域。
可自己两次进入十里岭,不仅未能发现壶关的兄弟部队,甚至连民兵都没有见到一个。派出的侦察员,即便是冒险进入村庄,也没有找到任何的地方政权或是民兵游击队。找不到地方政权和兄弟部队,眼下就得不到情报。
甚至老百姓见到穿便衣的侦察员,都是有多远就躲多远。这种情况之下,别说找到当地的组织,或是寻找到地方武装。就是连粮食,都很难的筹集到。十里岭这里,在自己转移来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李子元很是有些挠头。
得不到情报,就意味着自己的转移行动,就会像是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乱串。搞不好,就会一头撞进日军的伏击圈。以自己眼下部队的情况,一旦与大批的日伪军遭遇,绝对不会是一件好事。
因为李子元很清楚,在那些被解救的战俘真正融入自己部队之前,自己的部队别看现在人数不少,装备也因为打西窑沟而发了洋财。但战斗力却出现了很大的下滑,甚至都不如突破壶关封锁线之前两个营的战斗力。
即便是那些新兵已经完成全训,但对于八路军的作战风格和惯用的战术,却是相当的陌生,远还没有到真正融入到自己部队的地步。再加上那些同样才编入部队不久的前伪军士兵,眼下的部队几乎是三种作战风格。
如果打那种死守的阵地战,也许还能顶的住。但如果打遭遇战,这结果恐怕就难以预料了。西窑沟一战的结果,李子元很清醒的知道,那场战斗并不是自己部队,眼下真正战斗力的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自己比较幸运而已。
如果当时的日伪军能够掌握自己真正的实力,没有急于求成的将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正面的进攻,在身后只留下少量的兵力警戒。他们如果只以部分兵力将自己黏住,将大部分的兵力用来打援。
同时何三亮没有将解救出来的战俘单独编组作战,并且作为增援主力的二营一个连,将日伪军阻援真正的精华部分给吸引过去,那场战斗的结果就难以预料了。至少当时的那二百多战俘组成的队伍,在优势的日伪军冲击之下不当场溃散,就已经很给面子了。
西窑沟一战只是一个特例而已,绝对不具备普遍性的代表。如果真的因为那一战,自己就认为那是自己真实实力的话,那倒霉的就只有自己。李子元对于这一点,始终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自己不可能将七八百前前战俘,始终单独编组使用。打散编入自己部队的各个营连,才是最好的处置办法。可问题是两支部队混编之后,因为原本受过的训练水平不同,以及作战风格不同。那批新兵还没有彻底的融入进来,反倒是战斗力下滑到最低的时候。
如果能给自己一周,甚至哪怕是三天的整训时间,自己就有把握将那几百前战俘,彻底的融入自己部队。但现在恰恰最关键的是,自己不可能有这些时间。最迟今晚,自己必须要展开行动,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转移,要在自己部队最虚弱的时候进行。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没有系统的情报支持,便草率行动是极度危险的。一旦与大批日伪军遭遇,部队有短时间之内被打垮的危险。如果一旦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