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修胎工艺精细一些,交接之处不留痕迹即可。”
“此法不可行。”
唐英连想都没想,便缓缓摇了摇头,“圣祖年间的分段成型、整体组合制瓷之法,在世宗年间便已废弃不用,此时岂能再用?”
实际上,唐英心里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皇帝陛下烧造这件瓷瓶,他的目的就是要“炫技”来着,肯定是要将各种烧造工艺集于一身,怎么可能会让你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办法?
如果用这种方法,那还不如将十七种釉彩分开,每一种单独烧造一件陶瓷器物,还来得更震撼人心一些呢!
“那,那怎么办?”
六十三以为自己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谁知道一下子就被唐英否定了,顿时感到一阵沮丧。
唐英笑了笑,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了老格。
老格这时候也考虑得差不多了,缓缓开口说道“一十七种高温、低温釉彩集于一身,只有先烧哥釉、窑变釉等高温釉彩,之后再出窑口,重新上彩之后,再入低温窑口烧制松石绿釉、粉彩、金彩等低温釉彩。”
“多种釉彩集于一身,本就难度倍增,如今还需要二次入窑,成功几率几近于无。”
“为今之计,只有多备瓷胚,反复烧制,总结经验,哪怕是万万分之一的可能,也总会成功一次。”
唐英点了点头,老格考虑的办法,和他所想的不谋而合。
高温釉彩和低温釉彩要同时出现在一个瓷瓶身上,必须分两次烧造。
而且还必须先烧制高温釉彩。
当高温釉彩烧制完成后,再出窑,在低温釉上进行彩绘,然后再次入窑烧制。
否则的话,如果先烧制低温釉彩,等到二次入窑时,窑口的温度达到高温后,那些事先烧制好的低温釉彩,大多都会因为承受不了高温,而发生异变。
如此一来,这一批瓷器就全都毁掉了。
这些虽然说是老窑工们的常识,但也不是凭空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无数次开窑失败后的经验教训。
就比如说斗彩,又称之为逗彩,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它的烧造工艺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斗彩实际上也是高温、低温釉彩集于一身,只是品种较为单一罢了,其烧制难度虽然也有,但较之“各种釉彩大瓶”,简单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如今要烧造“各种釉彩大瓶”,只能用耗时耗力的土办法,多烧几窑、几十窑,甚至是百窑千窑,等到经验丰富了,技巧足了,总能烧出来的。
而这一切的关键,并不在唐英,也不在老格和六十三,而是在把头的身上。
因为,如果把头能够看准窑温,能够精确地控制窑温,一窑烧成“各种釉彩大瓶”不大现实,烧个十窑八窑,将“各种釉彩大瓶”给烧制成功,还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唐英又转头看向一直安静地坐在角落里,闷不吭声地抽着旱烟的把头,开口问道“三哥,你怎么说?”
把头姓李,在家中排行第三,窑工们,都喊他“三爷”。
李三一家人都在御窑厂里做事,如今他的两个哥哥已经去世,这里也只剩下他一人了。
他比唐英还要大几岁,又是御窑厂里的把头,唐英便一直喊他三哥。
李三推辞了几次,见推不掉,也只好作罢,由得他喊去,反正他不应。
此刻,听到唐英的问话,李三将长长的烟斗往地上轻轻磕了磕,这才说道“催总大人说得不错,此时此境,唯有反复烧制,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