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交响乐中,李云龙虽被赵刚“囚禁”于后方,但他的枪法依旧犀利如昔。在百米开外,他以两个短点射解决掉一个敌人,这样的成绩,即便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也足以令人侧目。要知道,即便是专业的狙击手,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很难保证每一枪都能带走一个敌人。
战争,从来都不是儿戏。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中央军的弹药消耗惊人,平均两千发子弹才能换来一个敌人的倒下。而八路军和新四军,虽然物资匮乏,但他们更懂得珍惜每一颗子弹,他们相信,最后一颗子弹应该留给最后一个敌人。然而,即便是这样精打细算,平均下来,也需要四十发子弹才能换取一个敌人的生命。
许多人对于战争的印象,还停留在地道战、游击战的层面上,认为只要躲在暗处,有足够的时间瞄准,枪法够好,就能像猎手一样,一枪一个,轻松解决战斗。但现实,远比想象的要残酷得多。
在真正的战斗中,“机枪掩护”这四个字,往往意味着生死存亡。机枪手们会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进行压制性的概略射击,子弹如同狂风暴雨般倾泻而出,将敌人的阵地笼罩在一片死亡的阴影之下。只有这样,突击部队才能在敌人的火力网下找到一丝生机,冲向胜利的彼岸。
独立团在坚守阵地时,正是依靠着轻重机枪与突击步枪的完美配合,才使得日军的轻武器无法形成有效的压制。而日军第六师团在防御时,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只不过,这一次,进攻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八路军的手中。他们利用火炮进行密集的覆盖打击,重机枪更是火力全开,如同愤怒的巨龙,将日军的火力彻底压制。
在这样的火力掩护下,突击步兵们得以从容地寻找目标,进行精确射击。他们不再是盲目的射击者,而是真正的战场艺术家,每一枪都像是精心雕琢的作品,精准地收割着敌人的生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在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每一颗子弹都承载着终结与希望的双重命运。不是简单地“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而是每一声枪响,都像是命运之神在低语,精准地勾勒出死亡的轮廓。想象一下,当敌人的重机枪咆哮如狂风暴雨,将勇士们的头颅压得低垂,那些日军所谓的“精准射击神话”,在绝对的火力压制面前,就像是一个被戳破的肥皂泡,滑稽而可笑。
曾经,他们在炮火连天中如鱼得水,凭借着强大的炮兵支援与轻重机枪编织的火网,轻易地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时过境迁,当那股不可一世的火力潮水退去,所谓的“精确射击”便如同失去了舞台的舞者,踉跄而笨拙。
就在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轰”,仿佛天公的怒吼,一枚迫击炮弹精准地落入了敌人的环形工事,瞬间,两名日本士兵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无力地瘫倒在地,生命之火就此熄灭。随着敌方最后一个机枪火力点的覆灭,剩余的敌人仿佛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再也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此时,一阵粗犷而豪迈的声音划破了战场的寂静:“独立团,跟老子冲!”李云龙,这位身经百战的团长,如同一位从地狱归来的战神,从尘土中一跃而起,手中的突击步枪仿佛是他延伸的手臂,一个箭步,便冲入了敌人的腹地。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作为普通士兵的峥嵘岁月,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对战斗的热情,从未熄灭。
“和尚,保护好团长!”赵刚的声音穿透硝烟,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怀抱钢枪,紧随其后,两人就像是一对并肩作战的猛虎,引领着坡下的独立团战士,如同汹涌的潮水,向着敌人发起最后的冲击。
这,是围攻第六师团的决战时刻。独立团,那个曾经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部队,现在,他们要用最凶狠的姿态,为过去的屈辱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