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个村落的男女老少,肩并肩,脚碰脚,汇成一股人流,乌压压一片,宛如潮水般涌向那片试验田。他们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怀疑,毕竟,这样的丰收在梦里都不曾有过。
当称重的结果公布于众,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数字如同天籁之音,清晰而坚定——千斤小麦!人群先是静默,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那些皱纹深刻、双手布满厚茧的老农民,激动得双膝跪地,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颤抖着双手,将陈浩和他的队伍视为救星,仿佛看到了观音菩萨下凡,赐予他们无尽的福祉。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饥饿的终结。以往,即便是丰收年景,农民们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大部分被征收,留下的仅够勉强糊口,甚至不得不以麦壳、野菜、树皮充饥,生活艰辛。而现在,即便是按比例上交后,剩余的粮食也足以让每个人的肚子圆鼓鼓的,甚至还能有些许结余,用于换取些油盐酱醋,改善生活。
陈浩站在人群之中,听着村民们的感激之词,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满足。他知道,这些种子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温饱,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无数生命点亮了未来的灯塔。
然而,陈浩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农业之路任重而道远。于是,他好奇地询问起当地的农业现状:“我想,化肥与水利的问题,仍是制约产量的瓶颈吧?在那些条件更为艰苦的地方,这些种子又能带来怎样的奇迹呢?”
副参谋长微笑着回答,眼中闪烁着自豪:“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小麦的平均亩产量也能达到五百多斤,相比过去,已是五倍之多的飞跃。”
此言一出,不仅陈浩,连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这不仅仅是小麦的胜利,更是农业变革的号角,预示着这片古老土地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回想起民国三十七年前的统计,那时的农业景象与今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今,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那一粒粒不起眼的种子,以及那些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的人们。陈浩深知,自己只是这场伟大变革中的一粒沙,但正是这无数粒沙,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行的滚滚洪流。 在那片被岁月雕刻的广袤田野上,农作物的产量如同古老传说中神秘的密码,被一一揭晓:小麦以146斤的坚韧,低语着与大地的深情对话;大麦则以152斤的温婉,回应着风的轻抚;高粱傲立,204斤的硕果是它对阳光的热烈颂歌;大豆不甘示弱,177斤的饱满是对土地的深情告白;谷子谦逊地低头,223斤的沉甸甸,是时间的馈赠;而玉米,184斤的金色希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然而,在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奇迹——地瓜。它的亩产量如同一位隐世的巨人,傲视群雄,高达1416斤,即便是在那些被遗忘的贫瘠角落,也能顽强地绽放出生命的绿意。在历史的长河中,地瓜曾是八路军战士们最忠实的伙伴,无论是蒸、煮,还是晒成干,它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以至于那些日子里,连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地瓜特有的香甜与坚韧,就连战士们的笑语中,也夹杂着那么一丝丝地瓜的“气息”,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
继续阅读
但这份甜蜜的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长期以地瓜为主食,战士们的胃开始反抗,胀气、消化不良成了常态,更有甚者,面对这单一的食物,胃中翻涌,直至呕吐。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地瓜的潜力依旧让人震撼。陈浩手中的数据,如同开启未来的钥匙,正常栽培下,六千斤的亩产量不再是梦,高产栽培更是直冲万斤大关,让人心生敬畏。
相比之下,小麦的千斤至一千两百斤的产量,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它已被现实的土壤所验证,成为了希望的种子。副参谋长的脸上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