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性质的话语时,他们的脑海中就像是瞬间触发了一个判断机制。在那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孩子会极其敏锐地判断出,对方——也就是自己最亲近的家长,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坏孩子”“坏角色”的位置上。要知道,在每一个孩子那纯真的心灵深处,都怀揣着对自我价值的珍视与期待,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看作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坏人”。
这种被误解、被贬低的感觉会在孩子的心中激起强烈的情绪波澜。他们的内心仿佛被投进了一块巨石,泛起了一圈圈愤怒、抵触与反抗的涟漪。于是,各种各样或明显、或隐晦的对抗行为,就像被点燃的导火索引发的爆炸一般,开始在亲子之间上演。这些对抗行为或许是公然的顶嘴、反驳,或许是消极的抵抗,比如故意不做家长要求的事情,又或许是在其他方面表现出叛逆的态度,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家长负面评价的不满与反抗。
同样是在这个熟悉的场景之中,如果我们巧妙地转换一下表达方式,那么整个局面或许会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起来。
当孩子在这儿摸摸、那儿挠挠,看似有些漫不经心的时候,家长可以尝试着调整自己的态度。不妨微微扬起嘴角,让脸上绽放出一个温暖而亲切的微笑,然后用一种满含欣赏的语气对孩子说:“嘿,你知道吗?你这种行为其实挺可爱的呢,这说明你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你还挺爱钻研的呢!你可别小看这种行为哦,要知道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小时候都和你一样,喜欢这儿摸摸,那儿碰碰的呢!他们在这种看似随意的探索中培养了好奇心,为日后的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呢。”或者家长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说:“哇,你的兴趣挺广泛的呀!你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那么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
通过这样充满智慧的表达方式,家长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像是一束束明亮而温暖的阳光,洒满了孩子的心田。其中所暗示的语言也仿佛是一个个积极向上的音符,奏响了一曲充满正能量的乐章。这些话语是正面的、充满阳光的,让人感到无比的开心和放松。这种独特的表达技巧已经不着痕迹地将孩子放置在了“好孩子”的位置上,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被欣赏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种温馨而积极的氛围之下,孩子内心的那扇交流之门很可能会被悄然打开。孩子甚至可能会主动地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和有趣的心得,那稚嫩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探索的热情和对被理解的渴望。而此时,如果家长能够以更加真诚的态度,俯下身来,耐心地与孩子再深入地交谈几句,认真地聆听孩子的心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那么家长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就像是一艘在迷雾中找到了灯塔指引的航船,很快就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那些原本迷茫的眼神会变得坚定而专注,孩子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摒弃那些散漫的行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事实上,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的每一个瞬间,几乎都在不知不觉间于言语之中隐含着对对方的一种潜在评价。这种评价或许并未直接宣之于口,但却如同一股无形的暗流,在交流的情境中默默涌动。
当你在内心深处将对方预设为一个“坏角色”的时候,就仿佛给对方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所说的话在客观事实层面是无比正确的,但这恰恰越发衬托出对方的错误。这就像是在一个天平上,你这边的砝码越重,对方那边就越发显得失衡。而这种失衡必然会引发对方内心的抵触情绪,就像刺猬竖起尖刺一般,对方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对抗的状态,试图为自己辩解或者反驳你。
然而,当你摒弃这种负面的预设,转而将对方当作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