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伐吴历时三年多,双方耗费大量钱粮兵力,这给了蜀汉一段喘息的时间。
此前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大败导致统治力下降,益州南中地区出现大规模叛乱。
公元225年,经过两年多时间休整,诸葛亮率大军南下平定叛乱。
南中地区叛乱势力错综复杂,各民族众多,又有地方豪强大族抗拒蜀汉统治。
但诸葛亮妥善用兵,巧妙处理各势力之间的利益关系。
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能不对叛乱民族动刀兵就绝不轻动,极为克制。
对于裹挟百姓的地方豪强,也只杀叛首,而善待百姓。
以仁义之师,仁义之行获得了民心。
最后用较小的代价平定了叛乱。
并重新划分南中地区诸郡,任用平定叛乱的蜀汉大臣担任各郡太守。
帮助南中地区的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帮助他们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诸葛亮对各民族百姓的仁义和恩惠,使得哪怕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有西南地区的百姓亲切地称呼诸葛亮为诸葛阿公,并在族中代代流传,始终履行着曾经与诸葛丞相的约定,保卫国家南疆不为外敌入侵。
诸葛亮的诸多仁政,不仅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为蜀汉政权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稳固了蜀汉统治,也让蜀汉贫弱的国力得到提升。
并且诸葛亮推动蜀汉和东吴再次结盟,放下恩怨互不再战,共同抗曹。
公元226年,身体并不健康的曹丕去世,传位给儿子曹睿,魏国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是为魏文帝。
曹丕的早逝对未来的曹魏命运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此时的曹睿政治能力尚可,影响尚未爆发。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措准备,从公元228开始,诸葛亮便开启了蜀汉北伐曹魏的战事。
对于诸葛亮明知蜀汉根底薄弱,却仍坚持多次北伐更为强大的曹魏,其原因在历史上众说纷纭。
但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蜀汉众多忠义臣子和武将,包括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建立蜀汉,维持蜀汉,都基于以兴复汉室为共同目标,偏安一隅明显有背于这个目标,时日一久恐人心将散。
其二,从地缘战略考量,益州四周多山,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困死。
人口稀少,耕地资源不足,论发展绝对无法与占据中原地区的曹魏相比。
中原地广人多,资源丰富,实力强大,蜀汉长期消极防守,曹魏迟早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灭蜀。
因此,诸葛亮选择主动北伐,以攻代守,相比蜀汉,曹魏的战线明显更长,以此消耗曹魏国力,打乱其发展计划,并争取那么一线可能收复中原,为兴复汉室带来更大希望。
其三,蜀汉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益州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等。
发动对外战争可以将内部矛盾和注意力转移到外部,使蜀汉内部势力在争取生存和扩张这些共同目标下,维持上下团结一心。
其四,蜀汉和东吴是同盟关系,唯有两国出兵伐曹,才能形成对曹魏的两面夹击,增加战争的胜算。
出于多种目的,坚定北伐成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战略决策。
而在筹备好粮草大军,正式出兵北上伐曹前夕,诸葛亮还苦心为他放心不下的刘禅,作下了一篇包含治国、为人、未来规划等近乎于交托身后事的历史名作,《出师表》。】
璀璨华夏:挽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