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4章 邹衍灭不死军(4 / 4)

用血与火将大王薛西斯扛到雅典城下。
只有由于后来的萨拉米斯海战溃败,才让他们的成果几乎完全流失。
.......
即便如此,作为常备力量的不死军也没能及时撤回亚洲。
由于大王拒绝承认失败,他们被迫与主将玛尔多纽斯一起坚守欧洲。
在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亚之战中,这些人可能连头盔、护甲都来不及穿戴,就急匆匆追击连夜跑路的希腊联军。
结果与老对手斯巴达人二度遭遇,因装备方面的过于悬殊而败下阵来。
一些勇敢的不死军士兵,不惜冒险去用手去折断对手长矛。
但依然难组全面溃败,迎来自部队建立后的首度全军覆没。
......
事后,薛西斯立即开启动员机制,几乎瞬间就恢复不死军的万人规模。
只是与过去的只收波斯人不同,一些米底和埃兰士兵被允许加入进来。
显然,这是大量折损本族精锐后的权宜之计,更是对同盟者蒙受战争损失的某种补偿机制。
因此,后人可以通过当时留下的雕刻,发现至少两种不同风格服饰。
其中,波斯籍士兵仍旧佩戴冠冕,身着宽松的华丽长袍,将箭袋背在自己身后。
米底籍士兵则头顶圆形软帽,穿类似游牧民的短衣+裤子,并且把箭袋斜挂在腰间侧面。
另有少数持盾者,应该是守护在大王左右的宫廷卫队。
.......
不过,经历两次远征失败的波斯帝国,正彻底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
他们不再执着于派兵横扫外邻,而是更乐于靠花钱去收买、策反或瓦解对手。
相似策略在对内冲突中也同样适用,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腓尼基战船、希腊重步兵和斯基泰骑兵出现在记载中。
反倒是不死军的存在感每况愈下,似乎是不再进行万人规模的集中调度。
更有可能是被拆分使用,定期派往京畿外的首府城市驻扎。
他们在那里听命于总督,维持着一个规模较小的次级王庭。
甚至在退役后依然滞留,用分到的土地组建家庭。换句话说,就是在不影响动员、升迁制度的基础上,周期性强化军事殖民,还能有效缓解开支压力。
......
直到公元前4世纪,阿尔塔薛西斯三世遭遇内忧外患,必须不间断的在埃及、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小亚细亚用兵。
于是,古老的不死军传统被得以重新恢复,数量更是暴涨到史无前例的人(不含宫廷卫队)。
同时,多年使用雇佣兵经验,让波斯贵族们对希腊重步兵的方阵予以很高评价。
所以,帝国末期的不死军被要求丢弃传统武备,全面改用希腊式的大圆盾+2米长矛。
可能是由于前后形象相差极大,经常被后世学者认定为某个全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