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第一次开科取士,南京城内汇聚了从各省前来参加这次科举的读书人。
整个南京城内的客栈全部满员,来晚的士子要么投宿寺院道观,要么就只能租住民宅了。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就有大量的读书人聚集南京了,只是这一次的规模更大。
东南去年的政策,凡是有功名的读书人,通过国子监的入学测试,就能够成为监生。
在国子监完成学业,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再根据绩点和专业成绩来决定就业分配的方向。
虽然在苏泽看来,这种选拔体系和培养体系更加的科学,但还是拗不过历史和时代巨大的惯性。
大量读书人依然不肯入监,参加科举才是正途,这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入监授官都是不入流的“邪路”。
苏泽也无法大部分人的看法,而且东南确实很缺乏官员,只能继续开科取士。
只不过这一次科举,苏泽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首先是科举的内容,虽然苏泽很不喜欢八股文,但是依然要承认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八股文,如果贸然改变科举的内容,会引起巨大的混乱。
而且统一的考试范围,也是对整个读书人群体的最大公平。
作答的格式依然是八股文,但是考试的大纲则改为了《三经新注》上的新学。
对于这一点,从苏泽建立大都督府,出版《三经新注》这一天开始,整个东南的读书人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地方上的官学和私人书院早就开始讲授《三经新注》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和明廷考上进士就一步登天不同,东南的科举只是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
这一次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四百人,前一百人为甲类,后三百人为乙类。
甲类可以直接进入七部、五寺和两监的部门工作,但并不是直接授予具体官职,而是授予“见习”的职位。
见习享受九品官员的待遇,可以领到薪水,见习的期间为一年,一年之后还要参加各部门的内部考试,是为“选调”。
按照东南内阁的新规定,七部五寺两监的官员,从以下三类人群中选拔,参加“选调”考试,通过选调考试的可以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
第一类就是原本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吏员,工作年限达到三年的,三年考评都是优秀的可以获得推荐参加选调考试。
第二类是国子监定向规培的监生,完成国子监的学习之后可以授予州府县的职位,但是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则需要再参加定向的规培。
比如想要进入户部工作的监生,需要参加有关财政税收等算学内容的规培学习,完成规培才可以参加户部的“选调”考试。
第三类就是甲类进士了,甲类进士完成一年“见习”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选调”考试。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进士出身、监生出身和吏员出身,想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都必须要通过“选调”考试,而只要通过“选调”的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甲类进士比起前两种的优势在于,如果在见习部门的选调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选择继续在本部门见习一年,或者选择其他部门重新见习。
而吏员和定向规培的监生,则只能一直报考所在部门的“选调”考试。
而“选调”考试的内容,自然就不是八股文了。
主要都是以相关部门的实务为主,加上策论和政论的题目,因为选调考试的目标人群已经不是全体读书人了,而是现在或者未来的官员,所以必须要贴近工作实务。
不过选调考试虽然是各部门分开考试,但是所有的题目都由教育大臣领导礼部下的考试院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