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救命稻草送到他手里之前,哈里勒还得自己坚持一下。
哈里勒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他还是比较争气的,很快就彻底控制了河中地区以及南方的出海口,就这样,在大明的干预下,从永乐四年开始,帖木儿汗国的内战陷入了僵局,三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帖木儿一手创建的这个庞大帝国在他死后事实上和名义上的分裂就都形成了。
——————
黄昏的余晖洒在南京皇宫的金瓦红墙上,为这座雄伟的皇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朱棣端坐在书房中,他的神情有些复杂,看得出相当纠结。
对于朱棣来说,完成了与帖木儿汗国的和解,却并没有能让他高兴起来。
朱棣这次回到南京,并没有带很多军队,京营的主力还是留在了北方。
因为北直隶的建设同样需要这些士兵,朱棣在明面上给出的逻辑很简单,他不打算养闲人,这么多士卒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修桥铺路去,就当训练了,来发泄他们使不完的力气。
可实际上,朱棣把军队留在北方,却是存了一份私心。
因为自从出征归来,朱棣的心中就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到底是立擅长政务的长子朱高炽为储君,还是立骁勇善战且他更喜欢的次子朱高煦为储君?
这个问题如同一把双刃剑,无论他如何抉择,都注定会伤害到其中一个儿子。
朱高炽,温和有礼,沉稳大气,自少年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政务才能,他处理朝政得心应手,深受文臣们的拥戴。
而朱高煦,虽然性格暴烈,但却勇武无双,曾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是朱棣心中的骄傲,也是朱棣认为最像自己的儿子。
之前约定的期限,即便是加上因为战争而推迟的时间,马上也要到了,朱棣到了必须要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朱棣闭上眼睛,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儿子的身影,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如同两面镜子,反射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
南直隶和北直隶的建设进度,朱棣已经看了。
按照约定,南直隶的建设到时间了以后,各项数据就被记录在案,随后截止了。
南直隶这些年的发展,不可谓不好。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高煦带领的北直隶,各项数据哪怕有着动态平衡的算法,还是没有太高的胜算,因为留给朱高煦的时间,已经不太多了北征和防御帖木儿远征,虽然把时间额外补了一些以示公平,但这段时间其实理论上都在发展,所以并没有补太多,几个月的工夫,北直隶哪怕加上动态平衡的乘数,也很难超越南直隶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
朱棣其实很清楚,作为皇帝他应该选择那个更能够承担起国家重任的儿子。
但是作为父亲,他又如何能够割舍对另一个儿子的深深喜爱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朱棣的内心依然如同一团乱麻,他睁开眼睛,看着窗外逐渐暗淡的天空,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不是什么别的决定,这是储君大位。
储君以后不一定都会成为皇帝,因为废太子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实在是为数甚多,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这个决定注定会改变两个儿子的命运,也会影响到整个大明王朝的未来,朱棣必须慎重考虑,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然而,无论朱棣坐在书房里如何努力地去思考和分析,他的内心始终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种纠结,让哪怕精力充沛如朱棣,也感到有些疲惫,轻微的无助感让他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漩涡之中。
夜色如墨,深沉且静谧,皇宫内的灯火在初夏的暖风中摇曳,仿佛也感受到了朱棣内心的波澜。
朱棣从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