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 / 2)

5月16日的澉浦安静而祥和,蒋世光坐在自家的门槛上抽着水烟,咕嘟咕嘟的作响,自四月以来,镇里就不安静了起来,时不时有外乡兵从镇里路过,甚至还有抓人的,他心里想着能避则避,于是就回了村里,这里有蒋家的产业,他就住在三儿子家里,有儿媳妇伺候着,倒也自在。

儿子去地里干活了,儿媳妇则忙忙的坐着晚饭,年景日渐不好,张口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镇里的官差甚至府里都会派人来征粮,有时候镇里征过粮,府里还要征一份,再加上土匪、路过的部队,只要有杆枪的都是爷,最近听说政府在抓共产党,还杀了许多人,只希望他们的败兵不要从镇里路过才好。

蒋世光胡思乱想着,水烟抽的更响了,正考虑着什么时候回镇里去,远远的又有一群孩子们吵了起来。

老头子呼的一下子就站了起来,把水烟壶顿在地上,嘴上道:“这些小百戏,多好的天气不去读书,还在那里嬉闹,难道不考功名了,就不读书了?”说着就走上前去,似要规劝一番。

嘉兴历代都有读书之风,明清两代共有巍科27人(状元、榜眼、探花、传胪),蒋世光年轻时也读过私塾,那是族里出钱建的,可惜他没被老师看中,最终也没有读下去,现在虽然老了,却更看不惯不读书的把戏,他一手提着水烟,一手撩起袍子,拍打了两下就向村口走去。

黄宣此刻正被一群孩童围在那里,如果是接受过训练的位面旅行者,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无数种处理办法,但黄宣却不知道这些,尴尬的挪不动步子。

因为洛林为了节省能量,将他身上的拉链之类通通丢弃在了P112,现在的黄宣,不单装束古怪,衣服也被成了片状,有如乞丐,裤子更是在正中开了个口,一群小孩看见如此景象哈哈大笑,一来二去,就围住了他。

此时正是下地的时间,虽然并非农忙,村里人也不多,偶尔出来的村民也管不住这许多孩子,多半围在那里看黄宣笑话,直到蒋世光赶来,一群小子方才一哄而散。

蒋世光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黄宣,是个面皮白净的后生,两手的指甲收拾的干干净净,更是没有常劳动的茧子,身上的衣着虽然破破烂烂,但除了尘土的眼色和些微的污渍,倒也收拾的清爽,而衣服的质料,似乎与县城的洋人铺子有些相像。虽然神情有些不自然,但比起村里的同龄人,却更有一分生气。蒋老头不是个见过大场面的人,但在他看来,这种满是希望的神色很少在泥腿子身上出现。

这般想着,蒋世光就做了半个揖,嘴上也带着恭敬道:“这位先生,可是遭了土匪?身边没有家人吗?”

虽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十多年,但民国自始至终,土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乡民的生活更是与土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蒋家村也不例外,结寨自保之外,也不可避免的要与土匪打些交道,不过村子临近澉浦,却也不会有大股的土匪,他这样问,也是想知道些眼下之人的来路。

一群野孩子跑了后,黄宣很是如释重负的舒了口气,见有人相问,也学着作揖,道:“我是和家里人走散了,想找个店住,不知道哪里有?”

“这里可不临大路。”蒋世光把水烟交到左手,走过来道:“如果想投宿,就住在我家里吧,还有房子空着。”

黄宣哪里有钱住店,也不推辞,笑着答道:“那可麻烦您了。”

“没什么麻烦的。”蒋世光引着路,边道:“乡下地方,就是地方大,谁没有个不方便的时候。”

从小到大,黄宣没少参与这样的对话,熟练已极,虽然时代不同,客套话也逐渐变迁,但中心意思无外乎套近乎说废话,应对一二,黄宣也就放松了下来。在蒋家老头听来,这就更像是个来自外地的富家子弟,原本不熟悉本地方的风俗习惯,但还算知书达理,此四字评语,在嘉兴也足够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