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总有一些仇恨淡化不掉(1 / 3)

陶全是华夏五年参与第一届公考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来,便扎根东宁。

从最初的工商,到后来的民生,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积累经验。

以颜政哲学武装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积极求新、求真、求实,走进百姓、贴近基层。

针对东宁发展的顽疾、痼疾,陶全知难而上、敢于任事,深刻贯彻国君颜政的指示,积极发挥干部和百姓的主观能动性。

在他的努力下,区位优势不明显的东宁,找准了自身定位,通过农业种植园的形式,大力推广油棕、甘蔗的种植,扶植当地特色畜牧业。

使得东宁融入了国家产业扩张的洪流中,兴建起榨糖厂、油粮厂、肥皂厂,并以油棕为核心,打造一系列地方特色产业。

不仅解决就业、解决发展中的顽疾、痼疾,还为东宁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蓝图。

自华夏五年起,东宁百姓年平均收入的增长率,就超过东秦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国府派出的中调局干部,也在各个村落间,听到老百姓对陶全的交口称赞。

尤其是陶全在工作中,还积极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农村人口中,大龄农民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入的调研。

颜政在得知他的事迹后,几乎已经将其内定为本年度的考核优等。

只要他继续保持,不出五年就能一窥国府重位。

年少得志,陶全却没有半点的傲气,当收到国府的调令,要求他立即到盐港报道,并且特令不许泄密时,他立马交接工作,踏上行程。

站在船头上,望着风高浪急的场景,看着晴空当日,海鸥翱翔。

陶全只觉得调令上的红色国君特章,显得格外的耀眼,胸口口袋里的干部证显得格外沉重。

他内心无比激动,脸上却平静无波,回想起从明国来到东秦,恍如一场梦。

可他能清楚的记得,在明国受到的是什么欺负,过的是什么猪狗不如的日子。

身为一个优秀的干部,他怎能没有敏感性,他就是猜也猜到了,这次调令肯定同明国有关。

只要看看华夏日报近期的文章,就会发现反复在阐述棉花供应的稳定性问题。

稍微一联想就能知道,山东乃是东秦棉花的主要来源。

这次国府又摆出如此架势演习,怎可能只是单纯的演习。

所以陶全心知肚明,这次他的调令,十有八九同明国山东有关。

他心中一个念头隐隐升起,也愈发的强烈,他想要报仇!

他在东秦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他原先所遭受的不幸,全是来自明朝廷。

只要想到全家尽皆饿死,只剩自己独身一人,陶全就再也不能平静。

抵达盐港,他就立马去寄了几封信,一封前往庆北市、一封送往莫州市、一封送往屏东市。

做完这件事,他才想到未给妻儿留下书信,思索良久,终是决定不留下什么话,免得妻儿担忧。

报道完的第二天,他就坐上海军的一艘长征级战舰,船上除他以外,还有一批从莫城而来的干部。

这更加的印证了陶全的猜想,这次国府应当是秘密在准备着什么,极有可能是要对明国进行武装行动。

……

两天后,陶全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下船。

码头早已经有人在等候,从港口的情况来看,这不是一个繁华的地方。

许多设施也像是刚刚建好,港内随处可见堆积的物资,还有士兵正在组织劳工转运。

让人诧异的是,港内还有一段正在铺设的铁轨,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而放眼望去,不少地方都用预制木板,搭建起一个个的棚子。

陶全一行人有些疑惑,不过既然是绝密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