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选材体系的弊与利 4000+求月票(3 / 4)

选择精英教育。

当然,教育体系为何,都是会在时代的框架之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在于选材体系之上。

是普适性的国考,还是层层递进的科举选材,这才是最为关键且致命的问题。

天子一向认为,选材制度,最根本的目的,并非是要选多么贤良能干的人才,也不是为了将堪用之才,都收归统治体系,避免人才流落在外,造成统治不稳。

在天子心目中,选材体系的最重要目的,是要打通上升渠道,进行潜移默化的资源再分配。

同时,要最大程度上避免阶级固化!

这才是天子心目中,选材体系的作用所在。

而普适性的国考选才,能够达到甄选贤才的目的,也能够达到将人才都收归统治体系,避免不稳的目的。

但却很难达到天子想要的这个目的。

一个贫寒之家的子弟,必须得天纵奇才,才能通过精英教育的层层考核,才能享受到了国家的教育补贴。

不然的话,贫寒子弟,根本承受不起高额的教育费用。

就算他通过了层层考核的精英教育,最终,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入学院,研究新学,走技术路线。

但在新学未有根本革命之前,这条路,太窄太窄。

另一个则是参加了普适性的国考,通过后,最终成为一个从九品的小官。

他再天才,再贤能,没有背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一辈子,能往上爬几级?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一个县里面的一两个位置,蹉跎一生,

而有背景的,纵使再无才无德,也能平步青云。

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就会导致阶级固化,满朝文武,皆是草包!

而科举却不同,层层递进的选材体系,哪怕是贫寒子弟,一朝金榜题名,也能逆天改命!

按惯例,进士者,哪怕是三甲同进士,最次者,也是一个从七品!

若是状元探花榜眼,纵览前明一朝,这些人,只要不犯致命错误,那最次者,往往也是一部之侍郎这种部堂重臣!

纵览青史,教育体系与选材体系,皆是相辅相成的,历朝历代的教育体系,大都是半斤八两,时代所局限,亦是必然。

但自科举这个选材体系出现以来,上升渠道,才算是真正被打破。

历朝历代,多少贫寒子弟,因科举而扶摇直上!哪怕是抵达人臣巅峰,主宰一国之大策的,也有不少!

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

仅此一句,便道尽了科举选材体系的精髓!

而普适性的国考,除非效彷科举,设三甲,不然的话,很难达到科举选材体系对上升渠道流通,对破除阶级固化的正面作用。

但普适性的国考,设三甲,又明显太过儿戏。

毕竟,普适国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选“吏”,而非选“官”!

而层层递进的话,又与科举无异。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科举这般起步就授六七品官的,也不符合时代,毕竟,随着时代演变,官员,也不仅仅只是牧民这一个职能。

商业的兴荣,新学的发展,带来的,便是对官员素质的愈发高要求。

过硬的学识,与对官场,对基层深刻的领悟,缺一不可。

只知夸夸其谈,那就成了东林党了。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如今大恒立国五年来,一直未曾正式确定一个选材体系的根本原因。

如何平衡当下与未来,如何兼顾选才与最大程度上公平上升渠道,抑制阶级固化……

重重思绪,在天子脑海之中翻涌,天子知道,要畅通上升渠道也好,还是要破除阶级固化也罢。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上层的权利,尽可能多的出现真正的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