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冷眼旁观,谁敢像今日这般勇勐之人,站出来我瞧瞧?”
对于杨嗣昌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事,众人纷纷甩衣袖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个时候他们就选择不要脸了,只要我不搭理你,我就还有脸。
所以在大明官员的思维上,脸面这个东西是薛定谔的。
“如果朝廷每策划一事,局外人怀疑,局内人也怀疑,那还能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
杨嗣昌环顾四周,皆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
尽管杨嗣昌所提的都是现实问题,可朝臣们依旧不买账。
别以为你伶牙俐齿说的好,可就算说破大天去,你也别想做出有损我大明脸面的事!
议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清军没有破坏边墙,进入大明境内掳掠的时候,他们都是铁血主战派。
可一旦清军真的来了,他们又变成了鹌鹑逃避派。
灵活的道德底线已经脸面话术,被灵活的他们所掌握。
崇祯倒是对杨嗣昌的解释很满意。
所以当他提名杨嗣昌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等人一起进入内阁时,反对的浪潮是一声高过一声。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声名显赫的儒臣、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的反对。
表面上他反对杨嗣昌“夺情”(有丧事在身,得守孝三年,杨鹤的继妻亡),不应入阁。
其实就是反对他的议和主张,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对于外族竟然如此软弱。
那我大明岂不是会成为下一个宋朝,进而发展成为南宋,与清狗划江而治?
这种丧权辱国的事,决不允许在大明发生。
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从抨击夺情入阁,到他并非是人才。
从他任职二年来宣扬十张网的计策,至今也没有成效,贺今朝的实力越来越强。
足以见识他的才智一般,这种人如何能担任大明的兵部尚书?
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能成,成必不可久。
就算建虏接受了款待,宁锦遵蓟宣大之师,哪一个可以裁撤?
款待建虏之后,便可撤兵西北讨伐锤匪,当真是没脑子的办法。
两派的对立剑拔弩张,甚至隐约有动手的迹象。
崇祯不能在当和事老了,也没法继续沉默下去。
他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参加者除了按照惯例参席的内阁五府六部以及各个有关部门之外,还特地招来了黄道周。
杨嗣昌因为遭到弹劾,故而避嫌不出席,但是崇祯就是给他镇场子来的,命太监去催,直到中午才赶来。
人齐之后,崇祯身着常服坐在门内,内阁成员接连行礼。
崇祯也不理会黄道周,只是叫各部尚书汇报工作,待到事了,叫黄道周出列跪下。
朱由检说了理学理念话锋一转,你连上三道奏疏偏偏是在朕点完内阁成员之后,你才上奏疏,是不是因为没入阁的缘故。
黄道周是赫赫有名的理学巨子,专讲天理人欲,崇祯就以子之茅攻子之盾,批评他上奏书的动机不纯。
毕竟这么多年,崇祯的学问也不是白学的,亲自下场跟理学巨子掰扯。
此次入阁名单当中本来有黄道周,可崇祯认为此人虽然学问很好,但是性情偏执,不能胜任救时宰相,故而未曾点用。
所以崇祯觉得黄道周是因这个原因,才连上三奏疏反对杨嗣昌。
作为一个理学巨子自是有着自己的骄傲,并不在乎这点名利,只是凭借的回答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就是认为杨嗣昌不可能成功。
“你为什么不早点上奏?”
黄道周便开口解释道:“当初本想上奏疏,但是同乡御史林兰友、科臣何楷皆有奏疏,恐涉嫌疑。”
这二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