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学兵法(第四更)(1 / 2)

崇祯皇帝对于辽饷的考核极为严厉,指定辽饷必须要收齐,一分都不得拖欠。

为了更好的征辽饷,甚至开出了分期付款的法子。

第一期是在正月时连预征完纳加派四分,第二期是在四月完成纳加派三分,杂项三分。

第三期则是在六月时完纳加派三分,杂项三分,第四期则是在十月时杂项十分全完。

催科太急,先不说百姓能不能活,破坏了他们纳税的习惯,同样使得地方官人心惶惶。

官员们经常受到惩罚,有些地方官因为崔征太急生变,被百姓所杀,或者是怕被抓走畏罪自杀。

催的越急,大明各处拖欠的赋税反倒越多。

可是这数百万两的辽饷,当真能全部用于辽事上吗?

首先是钱粮由各地运输到户部,户部在押运到辽东,期间经过许多运输,转交。

钱粮的虚耗,人马的不实或者滥竽充数。

袁崇焕还是抚臣的时候上报辽东不满八万人,军饷则是按照不到十一万人发放的。

光喝兵血算什么,还要喝马血!

拿着银子买马,少了银子不见马是常有的事情。

有点良心的则是少了银子买瘦马交差,因为马过不了多久就死了,便可以吃肉啃骨头。

由此,辽东兵不成兵,马不成马。

侵吞则是更为常见了,解运、转交过程当中,运官、边镇委饷的官员和军队中的将领,对粮饷的侵没克扣。

光是辽饷的运费就是极大的负担。

运送粮草得广备牛车,对人粮,牛料等运输所需要的费用,保守估计就要超过百万两银子。

至于为啥费钱,因为有人要赚运费钱。

从润丰运粮到相隔三百里外的山海关,每一个小车运草五十小束,给脚钱二两八钱。

到了地方你想回来,就算卖了驴车回来,都不可能。

后面涨价到三两也没人去,车户都逃光了。

你若是问这种车能载多少米?

只能承载三石。

一束草不过四分,连同粮食三石,用脚银三两。

再从山海关运送到千里之外的辽阳,运费只会蹭蹭往上涨,关键是这点脚钱还落不到运夫手里多少。

至于走海运,从官员的报告上可看出,运粮船从天津出发,越过大洋,那遇到的不是大风就是大浪,粮食的船都沉底了。

十次有七八次能成功到达辽东便算大功劳了,至于到了辽东那几次,出发前与出发后船数不一。

问就是中途运粮船沉了多少艘,问的话就都是天灾,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把船都给刮沉底了。

至于是真的沉底还是另有他用,就看具体情况了。

总之大明流传一句话,援辽之举最苦累的便是海运。

所以大明运输辽饷,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损耗都极为惊人。

钱粮的侵没、克扣在吏治败坏的现在,普遍存在于九边,饷司、将领从中得利,不知道要耗费多少钱粮。

在辽饷不到位的情况下,许多士卒的生活保障就没有了。

尤其是战乱一起,边区物价上涨,纵然是足额发放,也不够花的,更不用说还不是足额。

这就不要怪士卒战斗力下降以及训练不严格,军纪不严明了。

被征收赋税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可是得到了辽饷的士卒日子同样也十分艰难。

钱粮都去哪里了?

待到摄政王多尔衮入主北京,宣布从顺治元年开始,所有加派全部取消,违者重罚。

可当真实行了吗?

无论是关税还是盐税都比大明的要高,还能收上钱来,大抵是用刀把子说话的。

崇祯下达了增派辽饷的圣旨,不知道又能激出几波反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