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行军速度哪家强,二十世纪在东方(本章科普)(1 / 2)

德阿尼姆夫人在留下的小纸条上写着:

“亲爱的陛下,您的勇勐让我毕生难忘,希望能再和您共乘一骑,您忠诚的小马。”、

彼得笑笑,随手将纸条放在一边,然后陷入了苦恼。

他不知道该怎么改进燧发枪。

准确的说,他无法确定改进枪械的细节,只记得个大概。

而且现在一年过去了,系统的第二阶段是时尚和文学,现在也取得了令他满意的成果,俄国在这两方面在国际上也有了重大的影响力,可系统就彷佛休眠了似的,迟迟没有提示。

彼得是很希望有系统协助的,毕竟还欠他一份阶段性奖励呢。

但系统不冒头,他也没办法。

暂时把改进燧发枪的想法压下去,和燧发枪比起来,有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可以进行了。

要不是骑上小母马,他差点给忘记了。

虽然德阿尼姆夫人令他愉悦,但骑真正的马也令他愉悦。

好的马匹涉及到一项重大的战争元素,行军速度。

说到行军速度,彼得想起了前世看到的一篇分析,如果把20世纪的东方步兵拉到十七八世纪,用同样的武器对战,结果会怎么样。

分析的结果就是,即便是拿着同样的武器,这批步兵也可以吊打现在的所有军队。

这不是看不起这时的强军,而是这时的行军速度和某军比起来简直就是龟速。

某军在长征时,平均每天行军速度是71华里,也就是35公里,这个数字放在17、18世纪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在三十年战争中,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是被德意志人都仰望的铁军,德意志人甚至相信瑞典军队渡河如履平地,还能操纵天气变化,传言瑞典军队中有狼人。

瑞典军队被看作是不畏严寒,从不兵变,决不逃跑,靠着极少的给养便可存活,不知疲倦的非人类军队。

可它的最快速度是多少呢?

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古斯塔夫亲自带着两万多人奔袭哈里渡口,他用上了各种激励措施,27天走了270英里,时速也只是是每天16公里。

这个速度在同时期已经是佣兵之最了,大部分佣兵一天的行军速度都不超过十公里。

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军队进入了燧发枪时代,燧发枪和刺刀构成了排队枪毙战术的基础,但陆军的速度并没有得到提高。

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大军暴打过所有邻国,让大半个西欧瑟瑟发抖,法兰西大军的速度也不快,法军行军最快的一次是用了33天跑了220英里,行军速度是每天11公里。

路易十四的光辉被马尔伯勒公爵和欧根亲王这对双子星遮蔽,他们获胜的秘诀就是速度。

在1704年马尔伯勒公爵率军从来茵河急行军赶往多瑙河,花了37天时间跑了350英里,平均每天行军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5公里,这才把最大行军速度11公里的法军远远甩在后面。

到了18世纪,欧洲总算出现了时速勉强可以媲美那支部队的强军,就是腓特烈麾下的普鲁士军队。

普鲁士军队和瑞典军队、欧根亲王的部队颇有渊源,普鲁士军队本来就是山寨瑞典军队的产物,普鲁士军还经常出租给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少年时代还见过欧根亲王。

腓特烈少年时代就觉得欧根亲王垂垂老矣,他的行军速度也远超前辈们。

在未来十二年后,也就是1757年9月,腓特烈搞出了13天走了150英里的超常发挥,平均每天走18公里。

两个月后,又在14天内走了225英里,平均每天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