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家写了一篇论文,甚至更为可笑的原因就开始挖掘尧帝文化了。并且有些地方解释文献的意思甚至是相反、对立的结论。
尧帝出生的地方只能是一个,这样的人物走动走动应该不至一个地方,留下点什么遗迹也是有的,但随便就冠以尧帝故里,就让人觉得这不是文化了。
软力论把华夏历史划分为体力、智力、软力三个阶段,尧帝所处的时代已经进入智力时代,智力时代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的出现以及生存知识的积淀和传播,人与利益对象之间有了第三媒介,人不再直接面对自然和利益对象。
这就给我们一个方向和思路,尧帝时代使用了劳动工具,具体一点就是学术上毫无争议的制陶工具。延伸一点还有制陶的系列遗迹。一个地方是不是尧帝出生、生活的地方,看是不是能出土一些制陶场地和工具,在大点说,至少地表应该有制陶的土壤条件,在一个大范围还要考虑有很好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尧帝时代,历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新炻器时代后期,属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代。没有这个时代的考古依据,最好不要因为附近有和尧帝有关的文化名称就浅薄的吆喝,万一那地方在尧帝时代压根就没有人类生活甚至是一片沼泽地呢?
软力论把每个人定义为软力机体,在软力机体中,软力围由软力核所蕴涵的能量决定,而软力核的能量由所属的个体的能力决定。能力越大,软力核的能量就越大,他所辐射的软力半径就越大。
这就告诉我们,尧帝的个人能力之大,以及他的人格魅力综合出来的软力核能量很大,他的影响随着他的生活活动以及政绩所带来辐射半径也必然很大。所以,后人纪念的地域必然很广,但主要在出生和生活、建都的地方产生一个明显的文化圈子。越接近他的本原地,密度越大,文化越多,越远越稀薄、孤立,所以,一个孤立的文化点,不足以证明他长期稳定的活动区域,因为他有可能是出国访问,也有可能是几次“南之巡”带来的纪念地。
他出生和建都的地方一定有一大片范围弥布着他的文化影子,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这个文化圈子是尧帝故里的重要特征。
《软力论》在软力能量上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什么在地下建筑挖掘中能够很容易根据建制来推定是君王人物的墓葬?在地上建筑根据规模一定是帝王所居?秦始皇陵、故院给了我们直观的答案。所以,尧帝出生的地方未必有大的建筑体,但他建都的地方一定有一个宏大的建筑群。庙底沟发现的黄帝在铸鼎原所住的房屋仅柱子就有六十四桩。那么要想证明何地是尧都,类似这样的建筑物是最有力的依据。
软力论还告诉我们,软力机体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了某些暂时的利益构成软力复合体,简明的说是一种联系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必然和其他人发生关系,在古代没有电话,发生关系的前提是越近越合理,面对面才更有可能,这就决定了一定的地域范围有利于这种联系的存在条件。
先说尧帝的宗亲,尧帝伊祁氏,其母属于炎帝部落的伊氏,其父应该是黄帝系祁姓,建立伊祁氏才有可能。不管帝喾是不是他父亲(学术有争议),但帝喾的生活、建都、埋葬大都分布在豫州北部、晋州南部一带。如果父亲没到过的地方,儿子出生就没有道理。我们至少说他应该和黄帝、炎帝脱不开干系,因为他制陶的技术是从炎帝部落承袭的。因此,他的出生、生活、建都的地方至少会有很多黄帝、炎帝的影子,或者炎黄文化。
还有他的儿子的踪迹一定和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丹朱。
再说他的人际关系,他和舜、许由等要发生关系,必然和他们来往,那么这些人物的生活和他地理位置的一致就成了必要的条件。这些人际的联系就构成了一定的软力场,我们必须以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