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防守也要有后路,通过山水聚拢人气,最终形成人中龙才是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所以作为河洛而言一定是要形成人中龙!
那么在那边的小龙和北面的河大龙之间,在东边浮戏山和西边的嵩山之间一定有一条长长的聚落群体,他们应该是一个国度或者说是大的种族群。
俗云:下等先生满山走,中等先生观水口,上等先生看星斗。许乐还没觉得自己到了什么看星斗的步,他觉得自己至少已经到了观水口的步了!
阴阳堪舆,一定要有山和有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葬“,“山管人丁水管财“,还有:“水是龙之血脉“,“砂交水会,阴阳交之合“,“水是山家血脉精,利人害人速如神“等等。可想而知水在理上的重要位了。
山和水是阴阳一对,有山没有水,不能称之谓龙,没有水就无法证明其龙行至尽而结穴,所以自然的原则:即是山随水转,两山夹一水,两水夹一山,阴阳相依,山水会即龙止。
所以山川大交则大结,小交则小结,不交则不结。总之龙脉结穴离不开水。如何才能相交?“龙逆水则龙真,砂逆水则穴真。”因为逆则交。阳从左边团团转,阴从右路转相逢。即是水顺转,山逆转或水逆转,山顺转。山与水必有一顺一逆,然后相交融结。
因为逆水局,定是龙脉逆水,此时龙必然是真龙,更得下砂逆向收水,则穴必真。
许乐回想着老道书上的东西,想着在嵩山之南面的王城岗遗址,西面二里头再到东面的二里岗遗址,在北面临近河一线,至西往东恰恰在中间的位置是个空白,而这个空白点才是最大的可疑的方,这次没有机会过去了,有个介绍水沟遗址,但是许乐觉得不是这样的,一个是不够的,是配不上这样一条大龙的位置的!
许乐从一九二一年的安特生在渑池县发现仰韶村的彩陶开始,填补了河流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明空白,在一定程度就上说明了夏朝的存在。因为已经有了时间背景,那就了巨大的信史可能。随后又从西北方向的陶寺遗址向下眼神,在这个大的理背景下,肥沃的土为整个华夏各个原始民族的发展了物质基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出现了“满星斗”式的文明聚落遗址。
许乐首先从气候展开论述,华夏的气候区大概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气候区。而华夏主要的活动就是东部季风区,而位于河洛区的洛阳,正好处于华夏东部季风区的中间位置,气候非常适宜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
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就是四季分明,夏季气炎热而多雨,冬季的气温也基本在零度上下,而春秋两季的气候过渡也非常明显。距今五千年左右,整个中原区经历了著名的仰韶暖期,这一时期洛阳的气候比今洛阳区普遍高二三度,雨水也较为充沛,这就为早期人类聚落文明的形成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另外,从形与理条件来看,洛阳正好处于河下游平原向土高原过渡的台间,其北有邙山、河,西有崤山,南有秦岭的支脉熊耳山与伏牛山。而伊洛河从中间穿行而过,为其了足够的水源,再加上洛阳正好处于整个中原区的腹,所以自然就会成为各个王朝都城的首选之。
河文明能够兴起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土质。由于河搬运与堆积的作用,河中下游区汇聚了大量被河流侵蚀过的土,这些土在下游区完成了集聚,最终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土壤肥力高,极其适合农业的耕作,所以对早期文明而言,这些土壤为早期农业的发展了重要的基础。
最主要的是,河区的文明不单单是在洛阳腹产生的,而是在以洛阳、登封、郑府作为三角,如果再扩大的话应该是以西部的华山作为到东部的芒砀山作为终点,南部以申城的大别山作为三个顶点进行交互,在这个里面最核心的区域就是那个小三角,也就是洛阳登封郑府之间。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