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波迅速结束,赵似指了指曾保华。
“茂明,你继续刚才的话题。”
曾保华拱手答道:“是,陛下!”
“诸公,刚才说到西征打通向西的陆路商路,其实啊,我们发现好处远比想象的还要好。波斯、天竺、两河、埃及、拜占庭以及流洲诸国,都是熟地,那里的贵族和富人很多,有很强的购买力。我们兴业通商,生产力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现在急需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谢克家还是有些心不甘,他趁着曾保华说话间隙插话道:“向西探索有回报,可以持续发展,可是向东,对南北瀛洲的探索,耗费巨大,却收益微薄,我看啊,不值得,应该停掉。”
他看到西征无法再驳斥,马上转移话题。
这些年,大宋四处扩张。除了向西,还有向南、向北和向东。
向南是大宋最早开始的扩张方向,现在已经把南海变成了大宋的池塘。
不仅抢占了最大的盈利,还卡住了柔佛海峡和狮子城,大食、波斯和天竺商人,谁来做生意,都得看大宋的眼色,老老实实交过路费。
还有源源不断的粮食、金铜煤矿、香料、木材以及珍珠、珊瑚等货品,给大宋带来了丰厚的好处,真正做到了“聚四海之物以富大宋”,谢克家不好意思指责向南的扩张策略。
向北,已经尽占北海、黑水等地,直至冰雪覆盖的北大洋。而且向北扩张,耗费不大,影响也不大,横加指责意义不大。
剩下就只有向东。
每年大宋官府和商社,都会耗费巨资,组织庞大的船队向瀛洲探索。谢克家把它当成了靶子。
“谢左政,你此言差矣!瀛洲的探索,非常值得。”曾保华毫不客气地对其进行反驳。
“近二十年来,大宋多支探险队,往来于南北瀛洲,不仅探索出直通的海路以及蓬来(夏威夷)群岛等多个中途歇息的岛屿,还探索出一条从黑水直通北瀛洲的陆路通道。这些年,我们向南北瀛洲转运了六万七千人,建立了二十七个要塞据点,六个港口,一百一十二个临时据点...”
“诚然,以目前的海船运力,大量向瀛洲移民,进行大规模的拓荒垦殖,是不现实,起码还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才有足够的技术、人力和物力去支撑。目前,在瀛洲的拓殖工作主要有三项。”
曾保华确实是位民政天才,尤其是对经济和数字,特别敏感,这些讯息仿佛一直存在他的脑海,只需翻开来,照着念就好了。
“一是与当地的夏商遗民进行贸易往来,主要是皮毛货品为主。瀛洲各据点的商社用糖、盐、茶叶、镜子、小刀等物资从当地遗民手里,收购大量的牛皮、牛角、狐皮、貂皮、海獭皮...从海关总署以及通商部的统计数据来看,瀛洲进口的皮毛货物占大宋皮毛类的五分之一,而海獭皮、貂皮两项各占三分之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些皮毛经过加工后,除了内销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通过陆路销往波斯、拜占庭等地——尤其气候原因,这些皮毛货品,在波斯和拜占庭的销量要远远大于天竺、大食炎热地区。”
曾保华自信满满地说道,宗泽和谢克家等人神情复杂地看着他。
或许这些官家带出来的新政官员,与王荆公带出来的变法官员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能清晰又有条理地讲出这些事实和数据,让你无从反驳——你要是再想用以前的招数,回避事实和数据,执意在道德层面上纠缠,官家会毫不犹豫地将你驱出内阁,送到天涯海角喝椰子水,吃椰子鸡。
时代不同了,治理国政的理念和方法也不同了。
“二是组织勘探队,对据点附近进行勘查和开发。瀛洲拓殖团的人,除了在据点里进行耕种放牧,自给自足外,还对有能力覆盖的周边地区进行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