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室里一片寂静,苏轼心里有些忐忑。
有人说秦王殿下性情刚毅暴烈,他深信不疑。没有这样的性子,是斩不下近十万颗夏军首级的。
可是预料中的暴跳如雷没有来到,苏轼看到赵似脸上的神情只是微微闪动了一下,依然平静如山岳湖泊。
苏轼心中不由一凛,想起书信中的十三哥,还有某些人口里的简王。不同的人影开始重叠,却跟眼前这位,重合不到一起。
“小王不知先生所言的意思,还请明言。”赵似依然很恭敬客气地说道。
苏轼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
“大王,历来立储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大王聪慧,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小王知道。贤德这个标准,各说各有理,到最后还是免不了做过一场。不如按照看得见的标准来,是不是嫡出?不是嫡出,谁年长?一目了然,不用争得你死我活。”
“大王是明事理的人,说得极对。储位争起来,不仅是你死我活这么简单,更是生灵涂炭,动摇国本。大王,想必也是极清楚的。”
“这点小王知道,请先生继续。”
苏轼想不到赵似回答得如此爽快,心中突然有些犹豫。可是想到生灵涂炭,动摇国本这些危害,又鼓起了勇气,继续往下说。
“官家身体羸弱,而今皇子又不幸夭折...现在官家情况如何,想必大王比我等更清楚。他千秋之后,继承大宝的无非是几位皇弟。只是庆寿宫向娘娘无子,先帝诸子皆非嫡子。届时立储,应该是立长不立贤...”
苏轼看了看还是一脸平和的赵似,看到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再犹豫迟疑,反倒居心叵测,于是干脆挑明了主题。
“大王前面还有九哥申王和十一哥遂宁王。申王眼疾,难承大宝,那么就只能剩下遂宁王殿下了。”
赵似端起茶壶,给苏轼和自己各满上一杯茶水。
水流哗哗轻响,在偏室里回响着,让苏轼莫名感到一阵心慌。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继续开口了。
“大王,何不遵循礼法,谦让遂宁王?这样既能免去一番动荡和兵戈,又能在青史留下美名。”
听到这里,赵似全明白了。
他端起茶杯,细细地品味了两口温热的清茗。
“本王素闻先生洒脱,不拘礼数,怎么也口口声声说起礼法来?”
“大王,此礼法能安定社稷,让百姓免除战火之苦,苏某愿意遵循,也苦劝大王能遵循。”
赵似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
“先生是担心本王执意争储,会引起战火,使得百姓饱受蹂躏,甚至会让北辽西夏有了可趁之机?”
“正是!站在苏某立场上,还有私人情感上,我当然希望大王能继承大统。但是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上,我万般不愿,也必须要站出来劝导大王。”
说到这里,苏轼长身站起,深施一礼,诚恳地说道:“请以社稷苍生为念!”
赵似全明白了,也知道了苏轼为何才华横溢,却半生多舛。
他满腹锦绣,偏偏在政治上极为幼稚;为人洒脱豁达,却容易轻信他人。所以才屡次被人陷害,仕途坎坷。
“先生,你觉得他们凭什么跟本王争?”赵似上前去扶住苏轼。
听了赵似似乎有些不在意的话,苏轼急了。
“名分大义在他们那边。还有清流,士林名士,以及河北韩家、文家,河东王家等诸多地方世家,都站在那边。苏某也知道,大王有兵权在手,可就是因为如此,一旦有了争端,就是滔天大祸啊!大王!”
看着苏轼痛心疾首的样子,赵似有些恍惚。
倒不是苏轼在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赫然倒塌。
在赵世看来,如果按照游戏角色的定位,苏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