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才会有今李、安两家结伴同游大相国寺。
安清念自然而然地就选择了李延庆,只不过她想要在婚事定下之前,亲眼见一见李延庆,看看他是否真的如哥哥与母亲所描述的那般优秀。
虽然安清念之前从未与李延庆见过面,但根据哥哥和母亲的描述,李延庆长得是一表人才,不光没有武夫的粗鄙,而且还文武双全,完全符合安清念想象中丈夫的形象。
在母亲和哥哥替她挑选出的六名候选人中,安清念最为中意的便是李延庆。
但仗着自己深受母亲和哥哥的宠,安清念又拥有一点点自主选择的权力。
安清念很清楚,自己作为安家的女儿,自己的婚姻必然要接受家族的安排。
在随母亲来开封的路途中,安清念知道自己的婚事即将被定下,她心中生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悸动。
所以在襄阳长大的安清念看不上任何周边的年轻男子,而且在襄阳也没有年轻的男子敢接近她。
安清念之前还从未喜欢过男子,从受到的优秀教育就教导她,她未来的夫婿必然是与安家门当户对的衙内,必然出自开封的豪门。
这种喜欢虽然有那么点无从起的淡,充满着少女的遐思,但毫无疑问就是真心的喜欢。
就在方才下马车见到李延庆的那一霎那,安清念就喜欢上了李延庆。
但安清念不一样,她年龄不,还是一位陷入恋的少女。
所以安清念虽然年龄不大,但李延庆也将她当做一位理的人,自然而然地就用与理人来往的方式,去与安清念交往。
从李延庆打探的报来看,安清念不光饱读诗书,而且还相当聪慧早熟。
得直白点,大家都是讲道理的,而道理通常又是约定俗成,所以只要李延庆也讲道理,那互相来往时自然都很舒适。
所以,在与这些理的人来往时,李延庆无需过多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即可取得很好的成效。
少数未成年者,譬如堂弟李延德、部下张谦和等,他们虽然缺乏社会经验,但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相当的理。
而且李延庆常交往的人,大多为成年人,他们一般拥有充足的社会经验。
而自从安清念掉头跑到母亲边后,李延庆就再也未能与她搭上话。
每当李延庆想要靠近安清念,她就慌慌张张地跑到母亲曹氏的后,不给李延庆开口的机会。
所以,一直到踏上返程的马车,李延庆最终还是没能知道:安清念到底想让自己承诺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