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败中取胜之策(1 / 2)

朱元璋做什么事情都是雷厉风行的,其实他也是记得论语中很多名言警句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话里面的人生观构成了朱元璋行事的基本准则。

不过朱元璋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那就是现在的世道,那是不能学儒家之道的。

毕竟现在是大争之世,当务之急是一统天下,乱世需要用重典,而不是仁爱。

因此朱元璋又把《论语》放在一边了,他拿起来了《孙子兵法》进行研究。

其实这本书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是朱元璋总觉得自己还是不太明白。

字面意思,那是很清楚的,但是真正的精神内涵还需要好好的深刻领会。

不过朱元璋总是静不下心来看书,其实这也难怪,现在的朱元璋那真的是日理万机,怎么可能有闲暇时间呢?

他现在脑子里面想的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事关全局,不可马虎,一旦方向错误,真的是后悔莫及。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朱元璋那是非常喜欢的。

现在各大势力之间的小摩擦那是不断的,但是大战却是没有。

但是朱元璋看的很清楚,这不过是大乱之前短暂的平静而已!

接下来,张士诚会进攻刘福通,陈友谅会摔倾国之兵来进攻金陵。

说来也是挺奇怪的,大元朝廷却是在观望,因为经历了数年的战争,大元残余的那些力量基本上快消耗殆尽了。

天下群雄的态势已经是非常明朗了,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那是最大的三个势力,其他人已经日薄西山了。

对于现在的态势,朱元璋那是十分清楚的。

历史上的洪武大帝在接下来会去救小明王,与张士诚在庐州大战,陈友谅大兵攻打洪都,这是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这些大战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决定了未来的天下究竟落在谁的手上。

后世的历史学家,包括朱元璋事后总结,都觉得不应该去救小明王,更不应该去攻打庐州,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军事决策。

要是陈友谅当初没有攻打洪都,而是直接攻打金陵的话,那估计天下就没有朱元璋了,更没有大明了。

不过此刻朱元璋却是有不一样的看法。

如果历史上的洪武大帝没有犯这些错误,那么陈友谅也不会倾巢而出,更不会在久攻洪都不下的不利情况下,进军鄱阳湖。

陈友谅不困在鄱阳湖,朱元璋也不可能一战定乾坤,要是朱元璋在鄱阳湖没有消灭陈友谅,估计最后谁逐鹿中原,还存在变数。

兵不厌诈,朱元璋想了一下,他觉得自己还是要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来做事,只不过自己每一步都留有后手,那就可以了。

不行,朱元璋心想,自己还是要和别人去商量一下该如何决策,道理都是这样的,越辩越明。

不过朱元璋这次暂时不想去找刘伯温说这件事,他想另辟蹊径。

小酒馆里面。

朱元璋已经再次化身小酒馆的掌柜的,在柜台里面坐着。

最近两天他没有来过,生意很让他满意,门可罗雀,这就是他现在想要的状态。

没有穿越过来时的朱建华,那也是非常喜欢清静的,虽然现在他已经习惯了朱元璋的这个身份,但是此刻他身为一个小酒馆的掌柜的,又想起来了以前的事情。

地位不同,思考的问题就是不一样。

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朱元璋觉得那是因为老子没有治国理政的经历,要是有,他决不会这样说。

老寿星终于又出现了。

“老人家,你来了!能给我讲一个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