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见这般奢侈景象,忍不住嘀咕着。
紫禁城每天燃烧的蜡烛,不下千根,光是道路上烛台,就有三百道,可谓是极其浪费。
忙完后一行人开始撤退。
“三哥,在宫廷之中夜里哪有人乱走动,点这蜡烛不是浪费了吗?”
“你懂个屁!”浇水的宦官随口道:“这是给皇子们走的进学路。”
“这一条条路,从各殿直通乾清宫呢!”
“哦!”
“让,让!”
忽然,一队宦官走了过来,手中提着琉璃灯,散发着光芒在前头开路。
然后,被几个宦官抬的步辇上,坐着一个孩童,穿着普通的绸衣,带着帽子,整个人圆鼓鼓的。
“低头!”
年长的宦官立马拉住他,将其一起带着跪下。
很快,沿着灯柱的路线,这只队伍缓缓而行。
“别起来!”小宦官还想起来,三哥再次按住他:“这是进学路,皇子们接二连三的去上学,起身还不如跪着。”
果然,许多队伍路过,可谓是连绵不绝,一只跪了近两刻钟,宦官们才起身。
小宦官揉了揉膝盖:“三哥,这天还没有亮,怎么就上学?”
“辰时上课,岂不是要提前两刻钟到温习昨日的功课?”
三哥低声道:“皇子们别看锦衣玉食,但苦着呢,天天都有课,寒暑不断……”
“乖乖,还是真苦。”
“那是,将来皇子们可都是要就国的,陛下派人打下土地让他们治理,可不可以学点真本事吗!”
春天夜长昼短,太阳的光芒出现在天空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来到了辰时。
乾清宫的偏殿,就已然坐满了孩童。
为了重视皇子们的教育问题,教学的地方被放置到了乾清宫的偏殿,皇帝可以步行百余步就至,随时督促皇子读书。
可以说,压力是加到满了。
这也是幸亏皇帝喜欢夜宿妃嫔宫,不然的话,不只是皇子们,就连那些教习师傅也是打颤。
虽然外面天已大亮,但偏殿中却依旧点着蜡烛,淡淡的檀香味四溢,可谓是提神醒脑。
皇子们有十四人,都是年满五岁上学的学童,最大的有十六岁,最小的只有五岁。
虽然师傅们被分成了数部,五岁到八岁进行启蒙,负责基础内容。
八岁至十四则是儒家经典,接受传统的儒家世界观教育。
到了十四岁以上,则是纯粹的君王之道,商君书,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等传统书籍被传授。
所以启蒙的师傅基本上普通的博士们,而到了君主之道,则是国子祭酒,或者八部尚书们充任。
有时候就连内阁阁老们也被请过来授课。
皇十三子,杞王朱存楠则闷闷不乐地待在座椅上,看着面前的黑板发呆。
他已经十五岁了,但依旧还要读书,读了十年了他好生厌烦啊!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历练,出去就藩。
等到我治国的时候,后宫家里骑马的十个,每天轮着来……
“起身!”
这时,老九湘王则起身喊道。
“师傅早安!”
一众皇子们起身鞠躬,礼仪充满。
满脸花白胡子的国子监祭酒则捋了捋胡子,笑道:“今日给诸位上课的,乃是财部金尚书。”
旋即,富态的金堡就缓缓地走入学堂,给这群年满十四的皇子们授课。
“财部,顾名思义就是为国聚财。”
金堡历任快两年了,对于财部已然是熟悉,他轻快地讲解着:
“在唐时,为度支部,至宋,为三司,而到了蒙元和前明,则是户部。”
“至绍武初,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