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发问,阎崇信自然迅速回答,这一切已经在他牢记闹脑中:
“禀陛下,由于天下农税三等,最高不过三分(三十文),可谓是轻徭薄赋,百姓爱戴,人人称颂圣君降世呢……”
所谓的三等农税,实际上就是绍武初年的事了。
不像以前的那些封建王朝,将所有的土地定格为上,中、下三等田,不同的等级收不同的税。
这对于官少民多的封建王朝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人能干成的活。
所以许多士绅就会贿赂衙役,把自家的上田变为下田,少缴赋税。
但在绍武朝,则根据省份划分,每省的土地全部归为同一等。
如,江苏、安徽、江西等富庶的南方,就是一等地,每亩纳钱三十文。
顺天府、河北省,则是二等,每亩纳钱二十文。
像是甘肃,陕西,云南这种贫瘠省份,一律算三等,每亩纳税十文。
看上去这样的赋税很低,但实际上来说,却是中等了,至少达不到明初那种三十税一的地步,
许多人言语,十税一合适,但却忽略了实际。
100斤的稻谷,按照如今的脱壳率,最好的不过是七层,也就是说能拿到70斤的大米。
而最差的,只能有五成。
还要算上石磨的费用。
故而,普通百姓来说,亩产300斤的粮食,真正能到手的,最多一百五十来斤。
三十文,市价能买三斗,也就是三十斤。
而粮商们的收购价,却跌了不止一筹,卖四十斤才能得到三十文。
四十比一百五。
换算过来,就是三税一到四税一之间。
已经算是重税了。
对于甘肃、陕西这种,一亩地一两百斤,十文钱虽然不多,但也要他们卖出至少二三十来斤粮食换取,其甚至达到脱壳后的一半净重。
交完赋税之后,剩余的粮食虽然不够吃,所以许多人会用精粮来换粗粮。
许多农民忙活了一整年,到过年都吃不到一回大米饭。
也考虑到如此重税,皇帝免去了丁税,也就是人口税,从而促进了人口大爆发。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摊入土地中,换句话说,有田的多缴税,没田的不缴丁税。
如今朱谊汐一步就位,直接免除丁税。
而这所谓的丁税,其实早就不应该征收了。
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是将所有的正税杂税,归为田税,其中就包括丁税。
后来丁税自然就又征了,被提高的田税也不降低分毫。
“好了,别拍马屁了,说正事。”
阎崇信这才意犹未尽地止住,开口道:“秋税多在南方,故而能征收的只有十五省,有近两千万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