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3 / 3)

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八月到九月,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书院。

大部分的书院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书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很多书院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书院的代表前往淮海书院参观。见到了淮海书院的恢宏大气。

这些个书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书院,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

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人才,那么以后书院的学子毕业之后,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

现在跟后世那种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时代相去甚远。

董书恒手中缺人才,严重地缺人才。缺到明明可以了占领更多的地盘,因为缺人管理,现在都不敢占。

这次完全占领两江之后,淮海军从江苏提拔了一大批军政府的官员。原来很多管理一个镇的长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个县。

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了。但是只有把这些人放过去,董书恒才放心。只有他们才能将淮海军的政策贯彻下去。

最近淮海军已经在淮海书院中选派了一批学子到基层的军政府锻炼。

这些学子大都是书院中年纪较大的。古人读书不像后世的人到了年纪就放弃了。淮海书院中要不是限制年龄,可能还会招录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学生。

这些书院选派到地方的学生也大都三十岁左右,他们当初进入书院,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实学,还有的人是冲着魏源的名头。

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因为感觉科举无望。

现在,他们有望直接成为官员,如何能不让他们欣喜万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