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些天也仔细思量过,眼下朝廷政务是越来越繁忙了,奏折朕是日夜批改。”说道这朱允炆脸上也没有丝毫愧疚,本来就是么天天批改奏折“然以朕的才能不及太祖之万一,每每思及这偌大的帝国,这还在土地上受苦的民众,总是心怀不安。”
“身负江山社稷之重不敢有丝毫差池,朕是深感力有不怠,眼下时间正好,朕有个想法就是在众臣里提拔一些人入文华殿辅政,盼有能臣辅政,朕以之为师,好早日让天下万民过上好日子……诸位,以为如何?”
内阁是个好政策,即分化了群臣,又收拢了权利隐于幕后,内阁一确立就能使众臣不能联手对抗皇帝,以后他们读书的目的就从“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改为以进内阁为为己任了,但偏偏谁进内阁的权利掌控在他的手里,接下来只需要明确内阁的权利基础基本就能把他们掌控在手里了,这对他来说真是一步好棋。
也许制度到了后期不一定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是谁又能确保手里有万世不移的制度?只要目前能在手里控制,后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了,人生在世什么时候会没有问题呢?有了问题解决就行。
而且朱允炆想过后世明朝内阁制度的变质,沦为文官手里的掌中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阁手里的权利基础不确定,也许能力强的如张居正可以通过内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能力差的呢?能力差的就是皇帝与文官中的夹心饼干,总要选一个站队!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内阁的权利基础来自于下,下面官员不支持那内阁就毫无用处,每错……进内阁和出内阁的权利在皇帝手里,但是想做事的权利就在下面群臣手里了。
威望高的可以压服众臣,但是太平时期哪来的那么多威望高的文臣,有点也只是庸庸碌碌之辈。
皇帝的话引人发思,底下的众人不禁面面相觑,内阁不是没有先例,宋的政事堂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但是问题不在这儿……
太祖立下了后世子孙不可再立宰相的祖训,他们不得不迟疑皇帝的内心,是真的力有不及想要帮手,还是说钓鱼来了!这个不想清楚可是会要命的!
张紞迟疑了下目光闪烁的问道“敢问陛下,这入职闻华殿是怎样的一个章程,还请陛下示下。”
“内阁总领政务,下设六部,九卿剥离大理寺一并录入,平常一应文书先入内阁批示,之后交给朕批红下发通政司传达各地。
内阁人员朕以为当以五到十一人单数为上,各人分管一块,阁臣不分大小,有大事可举手表决,人多的一方获胜,出结果后报与朕批红,至于加急文书就直入宫中了!”
朱允炆不以为然的轻笑道,他很清楚这些大臣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有贼心没贼胆呗!
他搞出来的内阁与历史上有些不一样,基本贯彻的是现代中国的方法——民主集中制!
现代治理国家一般都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权,一种集权,分权就是以公知为代表的三权分立论,集权是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的办法。
民主集中制不同之处在于权利同样是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里,但是却又不纯在专权的基础,什么事都要投票。
朱允炆对自己能力有清楚的认识,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处理这个庞大帝国的政务已经让他疲惫不堪了,不说累不累的问题。
关键是他也不会啊,没这个能力……
现在把具体事务丢给内阁处理,让内阁成为一个事务官的类型,然后把之前文英殿的一些人集中起来,在设置一个秘书机构当做他的团队,把自己定位为政务官,这样没有能力没有关系,欧洲那些选举出来的官员哪个有能力了,只要有充足经验的团队就行。
说白了就是一个总统府,一个国务院,而且目前还没规定首辅的职位,朱允炆这个时间点也不需要首辅总览一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