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假设曾一杰的团队研究方向是对的,成果也是喜人的。
那么有关于这三个相互平行的平行四边形想要传达的概念就非常清晰了。
三个处在三维空间内的二维平行四边形象征着不同的宇宙维度,它们的多元基础就是相互平行,而一旦发生交错,则二维空间会直接上升,就好比如何把一张纸立起来让它拥有“高”?
只需要对折出现交错就可以了。
但如过是两个三维空间之间的相互平行呢?
于是就有了第四幅图。
两个尖对尖,以90度垂直状态对立的圆锥体。
这幅图的注释非常少,因为它是基于第三张图的概念的拓展。
提出并绘制这张图的不是曾一杰,而是李让。
李让平时看着游手好闲,但往往这种“局外人”的看法总能时不时的给局内人带来惊喜。
就比如现在众人所看到的这第四幅图。
圆锥体大家都不陌生,90度垂直尖对尖的状态也不算什么新奇,可是如果结合前三幅图的注释再来看这幅图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因为我们所期待的多元宇宙显然不能是高维向低维或者更高维的探索,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跨维度认知世界。
所以,最佳的状态是期待一个与人类世界处在同一维度的平行宇宙。
而若想实现这种以第三维度为基础的同维度接触,沙漏式的对立锥体称得上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但问题是回到最根本的部分后大家就发现,无论是哪种接触方式,不能穿过“门”去证实,一切都是基于理论的猜测,尚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看完了第四幅图,第五幅图上出现“点”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且,在这里,曾一杰只写了一段话。
“时间不会为任何人停驻一分一秒,我们也在这一分一秒的流逝中不断的发生变化,确定的概念似乎已经被打破,我开始相信……所有这一切,都是偶然……”
……
看到这里的时候,游格格表情淡淡,但她附近的人都不由得看向了游格格,因为这句话和游格格的人生格言太过类似了。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反复强调“确定”论以论证“霊基生命”存在的科学家总结出了“偶然”这个结论呢?
是曾一杰人格分裂了?
不,有关这一点只有曾一杰自己最清楚。
他没有人格分裂,只是因为,确定与偶然并不冲突。
……
看完了前边十张照片后,有关“霊基生命”的具体存在证据却依然不见踪迹,现场听取汇报的各分区高管和研究人员不免有些焦躁。
好在曾一杰不是写作总跑题的某小说家,他铺垫了那么久,就是为了让最后五张“记录类”的照片拥有更强的说服力。
而这五张记录类的照片分别是已出现在地球上的三扇“门”的对比图,所有在探索“门”的过程中死亡人员的实践报告图汇总、被困南极冰盖下古遗迹中的美国区人员回传的最后一组照片、德国区研究人员海姆死亡后的一份之前从未公开过的尸检照片和一张红外波普仪无意中拍摄到的类人形背影。
这五张图片涵盖内容非常之多,相应的注释内容也占据全部汇报资料的一半以上。
同时,在座的众人在看到这五张照片之后的反应也各有不同。
虽然大家都是研究人员,可是公开尸检照片对于一些非生物或医学研究人员来说还是冲击太大了。
甚至坐在游格格身边的郭星彩都不忍心看了。
剩下一些相对比较淡定的也觉得曾一杰的展示欠考虑,并且对死者不够尊重。
但曾一杰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向最高管理级报备过的,因此他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