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明也知道这话说不说意义不大,对方要弄死自己有一万种方法,老天爷诛不诛他都没差别。
说罢,起身站立一旁,这些流程之前就已经告知过他。关乎自己小命的事情,没人敢不当一回事!
接下来就是祭文了祭祀英灵的文章有千百种,从刚刚吾延苦《正气歌》不俗的效果来看,申宝还是选择了稳妥的诗经《无衣》。这毕竟是最适合行伍人的诗词,而且也能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孤单。没有人会忘记他们……
申宝负手而立,对着祭台朗声念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经《无衣》确实是流传千年的经典,短短六十个字就把同生共死、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情怀述说的淋漓尽致。
随着申宝《无衣》的声音,空气中开始幻化出一幕幕海市蜃楼,都是英灵们最后的画面。
一个身高还不到一米四的小孩,正在不停的做着一件事情把一颗颗子弹卡入桥夹里,等着老兵打光手中汉阳老式步枪子弹的时候把装着五颗子弹的桥夹递过去,方便老兵快速完成续弹工作。
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就是不停的把一颗颗子弹弄进桥夹中——这可能是被抓来的壮丁,也可能是自愿参军报仇的遗孤。在亡国灭种的那场战争里,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更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
只要是男丁都得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装子弹、搬弹药箱、装填沙包、包扎救援、甚至最后时刻还要拿起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武器去战斗!
他被一块什么东西击穿了脖子,倒在战壕里浑身抽搐着。或许是一颗跳弹,或许是一块其它什么东西,也许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被什么打穿了脖子。跟他合作的老兵想给他包扎,被小孩制止住了。
纱布很贵,小孩的认知里面‘自己不值钱’,不值得浪费纱布。颤颤巍巍着把手里只来得及装了四颗子弹的桥夹递过去,这是他没有完成的工作,他觉得很愧疚。大动脉的快速失血让他只是微微抬起胳膊,甚至没来得及等到老兵接过桥夹就咽气了……
老兵拿起小孩手里装了四颗子弹的桥夹,可能是抱着最后和小孩配合一次杀倭寇的想法,完成续弹之后老兵继续探出脑袋作战。他并不知道,手中这支汉阳老式步枪连膛线都已经快磨平了,就算打出再多的子弹也于事无补——作为两个最基础的步兵,他和小孩的用途就是战争燃料,也没人跟他说过膛线和命中率的关系。
只能听着同袍说着谁谁谁又领到了好枪,谁谁谁弄到了新发下来的米国枪,打得如何如何的精准。羡慕之余他还是得把手里的汉阳造当做祖宗供起来,因为就连这种汉阳老式步枪都不是每人能分得上一把。(小孩分到的是一把卷刃的菜刀)
就算再报怨手里的家伙不好使也没有办法,倭寇又不会等他们分到最新派发下来的武器再进攻。还没等他打光汉阳造里的最后一颗子弹,老兵就被一颗子弹从眉心穿了进去,他作为这场战争的使命也终结了。直到阵亡,他用桥夹续弹三次,合计打出十三发子弹,命中率——零。
他可以幻化出更英勇的自己用十三发子弹消灭了十三个倭寇,或者改成三十个、甚至三百个倭寇——但这是在侮辱他,也在侮辱身边同袍。如果他们真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躺在这里的应该是倭寇尸骸,而不是他们。
那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当新明国学生笑谈波兰骑兵去冲击日耳曼闪电战坦克的时候,其实这片土地上的先烈们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们甚至连马匹都没有。
想象一下没有反坦克武器的非嫡系部队,面对装甲部队的时候有多么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