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 / 3)

来了松江府,让汤管事陪着你们逛逛,我们这里的城隍庙一到夜里还是很热闹的。

“有位领头的接口道:谢黄姑娘美意,我等已是打搅多日,方才汤管事已经再三挽留过了,实在是家里脱不开身,

姑娘何时有空到我们余杭逛逛,让我等也尽尽心意。”

另一位男子也接口说道:“这也是我马某人的心愿,我们来了多日,连吃带住的,汤管事也是费心招待,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您更心慈的人了,谁家里有了一技之长不是藏着掖着的,唯有您敞开来传授给大伙,还搭着吃喝,

叫我们怎么过得去呢!就盼着能好好地招待您一会呢!”

黄蓁含笑说道:“以后有机会去余杭,定会前去叨扰,难不成到时您还算我饭钱不成,几位不必客气,

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来问,能帮到大伙,是我的福气。”

旁边一人接口道:“我白某这趟不虚此行,终于见到了黄姑娘金面,我余杭乡亲父老无不感念姑娘大恩,

回去倒有吹嘘的本钱了。”

黄蓁说道:肉体凡胎,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谢先生抬举,家里的生意还过得去?

白先生回道:“姑娘应该知道,连着几年要向蒙古纳贡,赋税更是年年增长,倘若是往年遇到此等情形,早就食不果腹,

更有甚者,卖儿卖女的也填不饱肚子,自从黄姑娘几年前捐献了纺织用具,省了力气不说,产出上也出息了不少,

家家虽不富裕,但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几人听他如此说,也纷纷点头称道,又寒暄了几句,才告辞离去,黄蓁立在门口,在众人离去后方才进屋。

汤四说道:真亏姑娘有远见,虽说我们拿出了技艺和大伙共享,但生意的流水不减反增,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名声。

黄蓁瞪了一眼汤四道:真当你家姑娘是神仙不成,得了好名声在我意料之中,得了实惠却是意外之喜。

“原来在得到朝廷嘉奖后,转过年来,黄蓁就把自己所知道的纺织方法,花样,模具,还有如何使用大自然里的植物,

来为布匹争色,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制造技术都整理出来,装订成册,并请张之初代她上书给朝廷,

“民女黄蓁:感念皇恩浩荡,无以为报,民女持此微末技艺,原本难登大雅之堂,只因朝廷嘉奖,让民女得以扬名,

民女不敢夹艺自珍,为报陛下隆恩,凡我大宋子民有意前来学习者,民女愿意悉数告知,并不敢藏私。

民女夙愿,家国安定,百姓衣食丰足,陛下千秋。

并请工部行文,代为告知各地商户。”

此话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就算是有工部行文,各地州府的通告,百姓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直到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回来后传扬开来,陆陆续续地有人过来学习,看到织坊里的管事并不藏着掖着,

不明白的地方,也会有人耐心地告知,这才放下心来。”

“此决定刚出口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黄蓁没有任何解释,只一句,你们若是信我,就不要在这件事上费口舌,

其中的道理我不便一一明言,日后自然就知道了。”

写好了折子,带着红姑去了知府衙门。

张之初听了黄蓁的来意也是有些意外,问道:“姑娘可知道,这道折子递了上去,您让出去的是什么?

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要反悔可就来不及了。”

黄蓁点头道:谢您提醒,我是想好了才来您这的。

张之初好奇地问道:姑娘方便和我说说,您是怎么想的吗?

黄蓁无奈地道:“集赞溢于一身者,就会集诋毁于一身,端看说话的人是谁?小女人微言轻,不敢以身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