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问凡是出于公心,绝无半点儿邪念。”
回到府邸,刘文秀回想着这一次的会面,喃喃自语。说起来,,刘文秀要做孙可望第二,那实在是最大的无稽之谈。他没有这份野心,这段时间所做的也都是在加强贵州方面的防务能力。包括迁都一事,本也是出自公心,但是决定上疏之时,他却并没有考虑到与李定国商议的事情,这又与他们当初的约定相违背。以至于,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当如何解释了。
粗枝大叶,这是刘文秀的本色,已经不是第一次让他尝到了挫败的苦楚。当年的保宁之战,为求功,他亟不可待的四面合围,结果反倒是将自身的弱点暴露在了吴三桂面前;等到常德之战,他又一次忽略了陆路行军和船速的速度差,而突降的暴雨则更是将这一差距扩大化。
回到今时今日,矛盾已然出现,而且李定国完是一副连解释都不想听哪怕一个字儿的态度,这让原本有心将话说清楚的刘文秀更是无的放矢。
也许,时间可以缓解这份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明廷如今缺的恰恰正是时间。这一点,刘文秀很清楚,所以他才会倾尽力的在贵州整编兵马、安抚将士。但是,现在却因为李定国的误解使得进度被无限期的拖延下去,使得他不由得心生消沉之念。
回了府邸,他实在是吃不下什么,也没有什么心思做事情,直接便回了房休息。脑海中满是四人率部入滇以来的旧事,起初的团结一致,等到艾能奇死后,得到了冯双礼支持的孙可望开始迅速做大,并且在校场升旗事件中压了李定国一头,正式确立了他的主导地位。接下来的日子里,永历六年的大反攻,结果孙李不和,李定国转而进军两广;而他,虽说是被孙可望夺了兵权,但是并没有彻底撕破脸,所以才有了后来由他领兵的常德之战……
一桩桩、一件件,过往在脑海中浮现,当年的大西四大王子如今就连硕果仅存的他们二人也到了割袍断义的边缘。好像,张献忠死后,他们便中了内斗的诅咒一样。
想得多了,精神愈加疲惫,刘文秀渐渐地睡了过去。只是睡前心思百转,进入梦乡之后,亦是少不了多思生梦。
“卿率大军追击,时孙可望只有数十骑而已,又是如何让他逃脱的?”
“彼时杀败孙可望之际,不料他走小路。臣带多兵只从大路追去。及至盘江细问,把桥兵云:不曾从此过。始知走小路奔逃,只得仍从大路追下,且可望仅马上不满百人,随处有马即换,他不说大败之故,谁不应承?连夜前去。臣只一日一站追,故追不及。臣到贵州,冯双礼云已去四日矣。即再发兵追之,已莫可及,可望故此得脱。”
“若捉不住,原日也不宜追他。今追之不获,反激之投他处,恐滇南之祸不远矣。”
不过二更,刘文秀便从噩梦中惊醒。满头满脸的大汗,只是他却很清楚,方才在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并不是什么臆想,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陛见时的那一幕,永历皇帝就是这么明明白白的质问他是怎么放走了的孙可望,而他的回答,哪怕是有理有据,最后竟也还是遭到了天子的驳斥,甚至拿出了如此语无伦次的说辞来。
“皇上是倾向李定国的啊。”
是啊,若非是在两王之中更加对李定国抱之以更大的信任的话,便绝不会那么轻易的将他从贵州召回。而陛见时的那番对答,看似语无伦次,但实际上只是表明了天子的态度,那就是他刘文秀,已经不被信任了!
“关键,还是在李定国的身上。”
刘文秀自问,他没有将皇帝从安龙那个囚笼中解放出来的滔天大功,也没有李定国两撅名王、收复广东的赫赫战功。皇帝若是在他们二人中选一个,那肯定是会选李定国,而不是他的,这一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
可是即便如此,刘文秀仍旧免不得灰心丧气。只是一边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