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七章 庙算于心籍罡风(1 / 2)

雍王卫 诩铭 2278 字 2020-10-15

根据现在的情形,黄寒涵知道当前针对“共牲会”的首战,已经进行到最后的收官阶段了,“共牲会”先遣队的覆灭已成定局。

随着这支先遣队的被歼灭,在可见的未来,“共牲会”终究是会走向整体覆灭的。

当务之急既然已有定数了,那对于自身的发展,至为重要的相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是要好好来解决的。

另外,就是针对这个最后歼灭“十二地煞”的行动,黄寒涵判断,这开始的时辰,雍铭肯定是要往后推迟的。

行动时间再往后推移半个小时,阳光的照射就会更加强烈,现场的温度会比现在上升不少。

而在行动开始后,阳光的照射强度就会达到一天之中的巅峰,是非常有利于己方开展歼灭“十二地煞”的行动的。

这里的有利条件,主要指的是阳光的照射强度,这个环境的温度可以不高,但阳光一定要是最盛的时候。

这光线要强到,让人抬起头来就会觉得刺眼,在迎着光而站的时候,更是连头都不敢去抬的。

只有是这样的情况,才是最好的对付“十二地煞”的时候。

若是阳光的照射强度,连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刺眼难受,那对畏光喜阴的“十二地煞”而言,就更是会无法忍受的了。

那利用这样的自然有利条件,岂不是能让己方的对敌行动,变得更有把握了?

临敌之际,每一分有利因素的增持,每一个有利条件的掌握,都是在行动开始前,重要的决策依据。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里所说的“庙算”,可不是“神机妙算”的简称,或是音同意不同的文字的另外一种写法。

“庙算”的真正含义是指旧时的王朝,在与外敌因为利益发生兵戈争斗之前,国君与大臣们往往会就军国大事和战争方略,于国家朝堂之上专门进行的战略筹划。

“庙算”的形式,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自我国夏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在当时,国家凡遇战事,帝王就会前往庙堂占卜吉凶,祈求天地神灵护佑,上告于祖庙,下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这是“庙算”的原始形态。

春秋时期,以信天命和先祖崇拜相结合的宗教观念受到冲击,“庙算”的内容,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庙算”只保存了古老的形式,实际上已成为在庙堂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克敌制胜方略的代名词了。

曹操在解注《孙子兵法》时,对“庙算”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曹操的注释,算是最为准确的对“庙算”的含义进行了解释,更为具体的总结出了“庙算”的实际意义。

黄寒涵自盛青峰口中得知“十二地煞”的情况,在深入思索过“十二地煞”的特点之后,做了分析和自我的总结。

所以,她很是理解雍铭为何会在对“共牲会”先遣队的核心驻守区域,进行最后封杀打击的过程中,突然就关于最后行动中的注意事项,特意的征询他们几人的意见。

进而由自己所说的行动意见,引发出了关于行动代号的讨论,且在逐渐的深入理解当中。

这无疑是在进行着行动前的“庙算”,而这个“庙算”的过程,其实就已经在无形之中提高着己方的优势了。

如此的一种情况,黄寒涵估计盛青峰也是应该感觉出来了。

要不他怎么会在自己讲出有关行动的战术特点,即“围堵截杀”之后,就直接联想到将其做为行动的代号名称呢?

为此,盛青峰专门在“围堵截杀”四字之后,增加了一个特定命名行动的“圈”字。